我是棠棣,一位痴迷于历史研究的学者。非常荣幸能与各位读者在此相遇,让我们共同探讨古今兴衰,剖析天下大势。古人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我愿以文会友,与诸位分享历史智慧。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七月,那场改变宋辽战略格局的高梁河之战。此役堪称两国攻守态势的重要转折点。当宋太宗从燕京城下败退时,这位深谋远虑的君主已预见到契丹必将南下报复,因此在撤退途中特意部署重兵,精心布置河北防线,确保万无一失后才班师回朝。 1、杨家将传奇的缘起 在归顺宋朝之前,杨业作为北汉的军事统帅,已与辽军鏖战二十余载。杨业原名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部)的豪强,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割据麟州,自封刺史。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长子的杨崇贵被送往太原作为人质,后因其勇武过人,被河东节度使刘崇收为帐下大将。为避刘崇名讳,改名为杨重贵。刘崇对这位年轻将领极为赏识,不仅赐予北汉国姓刘,更赐名继业。因其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军中皆称其为无敌将军。宋太宗对这位名将的归顺欣喜若狂,立即恢复其本姓杨,赐名业,并授予左领军卫大将军的要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史料仍称其为杨继业,这也是后世戏曲小说中多称其为杨继业的缘由。此外,杨业在北汉时官至建雄节度使,民间素有以令公尊称节度使的传统,因此他在文学作品中又被称为杨令公。据《宋史》记载,开宝二年宋太祖亲征北汉失利后,契丹援军才姗姗来迟,屯驻太原城外。杨业曾向北汉主刘继元进言:契丹人贪图小利而背弃大义,终将祸国殃民。如今其援军骄纵无备,请允许我率军突袭,缴获数万战马后,再率河东之地归顺宋朝。如此既可保全河东百姓免遭战火,又能让陛下永享富贵,岂非两全之策?可惜刘继元未予采纳。归宋后,凭借多年戍边的丰富经验和对敌情的深入了解,杨业很快获得宋太宗重用,成为三交口驻泊兵马都部署潘美麾下的核心将领。潘美到任后立即采取主动,派兵奇袭固军,一举攻克后屯粮驻守,从此北部边防得以稳固。 2、宋太宗的军事改革 八月,宋太宗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河东三交口(今山西阳曲南)都部署,驻军屯田,负责河东防御。不久,宋太宗又以宿将郑州防御使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由于赵延进之妻是宋太宗前皇后尹氏的妹妹,而李继隆则是宋太宗皇后李氏的兄长,有了这两位皇亲国戚的全力支持,众将领决定大胆改革,将传统的八阵简化为前后两阵,使部队更加机动灵活,士气为之一振。 次年中,辽上京汉军欲拥立因谋反而被囚的宋王耶律喜隐,未能成功,就奉喜隐之子耶律留礼寿为首领作乱,结果被上京留守耶律除室所镇压,留礼寿被处死。不久,辽景宗罢南院枢密使郭袭为武定军节度使,命辽兴军节度使韩德让接任。 3、满城之役 忙于处理内乱的辽景宗无暇南下攻宋,但为“防秋”烦心的宋太宗为争取外援,遣使携“诏书”赐予位于东北吉林地区的渤海国王,以宋军“将大举讨伐契丹,令其发兵以应王师”,答应“剪灭”契丹以后“幽蓟王宇复归中朝,沙漠之外悉以相与”。宋太宗的设想固然不错,但渤海国早就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攻灭,宋帝至此竟然还想要他们出兵配合自己与辽作战,可谓荒唐之至。进入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大概因去年秋冬未能南下,辽景宗此次一反常规,于四月初夏时节发兵征宋。据宋方记载,此次辽军总兵力有3万多人骑,分三路南下:主力随辽景宗进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旧城);一路由统军使耶律善补指挥,自大同军攻向雁门关;再一路为偏师,进扰府州(今陕西府谷)。结果进攻府州的辽军被宋将折御卿击败,耶律善补所部在行军途中遭到宋军的伏击,3000多人战死,耶律善补幸得耶律斜轸的救援而逃出重围,但宋军乘胜追袭,突入辽境,攻破城池多处,俘获老幼万余口、牛羊5万多头。辽军主力在辽景宗的指挥下直逼高阳关。但辽景宗方到满城附近,其前军就在唐兴口(今河北雄县南)与宋军作战失利,守太尉萧瓦里中箭身亡,辽景宗只好于五月间收兵北还。辽景宗比还后来到坝上避暑,入秋后西巡西京云州(今西大同)辽景宗虽然一直体弱多病,艰于行动,但身为契丹人,却始终热衷于游猎活动,只要条件许可,便出外围猎。982年(辽乾亨四年)九月十六日,辽景宗去云州祥古山秋猎,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二十四日死于焦山行宫,年仅35岁。通过这一系列果断措施和缜密安排,萧太后在契丹、汉人心腹大臣鼎力支持下,基本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于是群臣以“太后预政,宜有尊号”为名,让有关官署“详定册礼”。 虽然高梁河之战重创宋军,但其主力尚存,实力仍与辽军旗鼓相当。然而辽景宗不甘失败,屡次发兵南侵。 但此时辽朝已决定大举兴兵南掠,以报复宋军围攻燕京。九月,辽景宗调集辽军十万精锐,任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统领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将领大举南攻河北镇州地区,并命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领所部兵马攻向河东,作为西路偏师牵制宋军。宋军闻讯,集聚关南、镇州、定州三地8万兵马迎击。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十月,辽军进至宋境满城以西集结,遭遇闻讯北上巡边的宋军前锋镇州都钤辖刘廷翰部。正当辽军排布战阵之时,宋将赵延进、崔翰、李继隆、李汉琼等也率主力赶到,在满城北徐河附近布阵。宋军出征前,宋太宗曾将阵图授予诸将,让他们布成八阵迎敌。至此,赵延进登高眺望,见辽军骑兵蜂拥而来,在田野上东西横列,不见其首尾,而崔翰等宋将按照阵图布下八阵,各阵相隔百步,众将士一见如此阵势,兵力分散,在作战中肯定吃亏,心中猜疑不定,皆无斗志。赵延进就向崔翰等将领建议:“主上将边事委托吾等,乃期望吾等能克强敌耳。现今敌骑若此之众,而我师之阵如星布,其势太过悬殊。彼若由此击我,我军将何以对抗?不如合兵而击之,可以决胜。违背命令而获战利,不优于丧师辱国乎!”崔翰等人不同意:“万一不胜,则当如何?”赵延进便表态道:“倘若兵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但崔翰等将领仍担心此举违背诏旨,不敢答应。此时,镇州监军李继隆也表示:“用兵贵在因时而变,怎可以预先准备为定!违抗诏令之罪,继隆请独自承当。” 4、瓦桥关争夺战 为免宋军变阵之际,辽军乘机进攻,宋军派人去辽军前诈降。辽军主将韩匡嗣轻信其真,大喜,认为宋军经高梁河一战,已心胆俱裂,不敢再与辽军作战,不逃便降,故不再做迎战准备,一心等待宋军来降。在一旁的耶律休哥提醒道:“敌军士气甚锐,疑是诈降引诱我也,应当整顿三军以作预备。”但韩匡嗣不听。就在辽军迟疑之间,战机已失,调整好战阵的宋军突然擂动战鼓,战尘漫野,兵将突出,直冲辽阵。而宋军崔彦进部也自关南北上,悄悄迂回至辽军侧后的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一带,形成夹击之势。韩匡嗣赶紧命令诸将迎敌,宋军接连发起了三波冲锋,仓促应战的辽军抵挡不住,阵脚动摇,纷纷溃退。宋军诸部合力追杀,直至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之西,宋军崔彦进部投入战斗,截断辽军退路。辽军兵败如山倒,阵亡者万余人,多名将校及千余匹战马被宋军俘获。韩匡嗣见势不妙,丢弃作为统帅信物的旗、鼓而逃走,其他诸军也损失惨重,纷纷逃入易州(今河北易县)境内山林之中,方才摆脱宋军追杀;只有耶律休哥所部,因对宋军诈降之计有所提防,故得以血战突围,全军而退。满城之败,固然有韩匡嗣不谙兵法、指挥失误等原因,但究其实,也正说明此时辽军虽守御燕京本土颇有余力,但主动出击却力有不速。 同日,宋太宗在汴京颁布亲征诏书,准备北上督战。十三日,御驾离京。十四日,前线传来雄州大捷的喜讯,宋太宗立即任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全权指挥雄州战事。十七日,圣驾抵达澶州。同日,辽军见战局不利,主动撤退。十九日,宋太宗进驻大名府,雄州再传辽军北撤捷报,随行大臣纷纷道贺。二十六日,辽景宗返回燕京,立即封耶律休哥为于越,大宴三军。据《辽史》记载,于越一职虽无具体职掌,但位在百官之上,非立大功者不授,相当于南面官制中的三公。十二月,宋太宗因亲征而迫使辽军撤退,便想乘胜追击,收复燕京。他任命保静节度使刘遇为幽州西路行营壕寨兵马部署、睦州团练使田钦祚为都监;威塞节度使曹翰为幽州东路行营壕寨兵马部署、登州防御使赵延溥为都监。但事后看来,宋太宗的北伐计划更多是为了挽回颜面。果然,他命宰相咨询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的意见,二人上疏反对,宋太宗便顺水推舟下诏回銮。相传宋太宗在凯旋途中作诗一首传示群臣,其中二箭未施我马遁,六军空根阵云高之句,不知是自矜还是自嘲? 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三月,辽军号称十万人进攻河东雁门(今山西代县),宋将潘美自率主力正面阻击,而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兵,绕道雁门关西侧的西陉山险路转到辽军侧后,与潘美南北夹击辽军,辽军大败,辽节度使、驸马都尉、侍中萧咄李阵亡,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俘,大量兵甲战马被宋军缴获。杨业因此战功升迁云州观察使,仍镇守代州。自雁门一战后,杨业威镇北境,辽军畏惧其善战,称之“杨无敌”,望见其战旗就不战而走。愤于两次南征失利,辽景宗决定亲统重兵攻宋。十月一日,辽景宗命令巫师祭祀天地和军神;十一日又祭祀军旗战鼓。十三日,辽景宗进抵南京,发兵南侵。二十日,辽景宗亲至固安督军,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命诸军展开杀入宋境。契丹人游牧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一般歇夏以后,于秋深冬初,人马俱壮之际,拥兵南下,至来年春季收兵北归。对于契丹兵这一习性,宋人也颇为了解,所以刚入十月,宋太宗就忙命增兵屯守关南、镇州、定州,以防备辽军南下;不久,又令马军都指挥使米信等将领指挥定州屯守诸军。同时,宋太宗下令修护京城开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的道路,以备自己亲征时使用。十月二十九日,辽军进逼宋瓦桥关(即雄州),正遇宋朝中使(奉天子圣台出使四方的宦官)在城外视察营垒,随即加以包围。十一月一日夜,宋军前来偷营,被辽将萧干等击退。三日,耶律休哥在瓦桥关东击遗宋军,进围瓦桥关,守关宋军出战,守将张师战死,余部退守城内。九日,宋关南、镇州、定州诸军派兵解围,列阵于界河之南。辽景宗见势,即令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水猛攻,宋军伤亡甚大。入夜,宋军溃散,宋将荆嗣率本部兵乘混乱突围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辽将耶律休哥紧追不舍,至莫州而还,斩获甚众。十日,宋军再次赴援,仍被辽军击败。 5、萧太后临朝 为避免进一步激怒契丹,宋太宗又诏令河东忻州(今属山西)、岚州(今山西岚县北)、宪州(今山西静乐)沿边诸军寨不得放纵士卒进入敌境内劫掠,如若是报复敌军前来侵略,则需先报请批准方可。 983年(宋太平兴国七年、辽统和元年)五月,辽圣宗诏令近臣商议为皇太后上尊号之事,枢密使韩德让援引东汉太后垂帘听政的典故,制定了详细的典礼仪式。为彰显其执政的非凡意义,萧太后将国号由大辽改为大契丹(后辽道宗时又恢复大辽称号)。七月初一,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开始执掌军政大权。 6、宋太宗的战略抉择 983年(宋太平兴国七年、辽统和元年)十月中,辽景宗病死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至送宋京开封。宋太宗以当初契丹违背盟好,兵援太原,遂亲征燕京,欲收复“中国旧地”,随后兵火连年不息,臣僚“多请息民”,故特意下诏宣示“北边州军”:朕以四海为家,兆民如子,冀咸登于富寿,岂务胜于甲兵?况与契丹,本通邻好。昨以河东刘继元不尊朝化,盗据一方,念彼遗民,行兹薄伐,素非渎武,惟切吊民。而契丹转举干戈,辄来救援。一鼓既平于晋垒,六师遂指于燕郊。靡辞六月之征,聊报东门之役。虽彼曲可见,而罪己良多。今闻边境谧宁,田秋丰稔,军民所宜安堵,无或相侵。如今后辄入北界掳掠及盗窃,亦仰所属州军县镇等严加侦逻收捉,重断其罪,所盗之物,并送还之。向契丹新天子传送了明确的约和讯息。由于高梁河作战失败,引来辽军连年南侵,烽火不绝,使得宋朝内部为继续作战以收复燕云,还是就此休兵,争议不休。当时赞同“速取燕云失地”的廷臣甚多,宋太宗也倾向此说。但左拾遗张齐贤上疏坚决反对,他通过分析南北双方士卒、粮饷转输、地理等情况优劣,认为“家六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土,角强弱之势而已!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内安本固,则远人敛衽而至”,如此“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也”。即主张与辽约和。宋太宗部分采纳其建议,一面诏令沿边州县谨守边防,不得擅自出境作战,一面借辽景宗已死、小皇帝新继位之机,遣人去契丹请和。十二月,南京留守、荆王耶律道隐上奏,称宋朝遣使进献犀角腰带并请求和谈。值此新君初立、政局未稳之际,萧太后虽不愿贸然南征,但也不打算立即改变辽景宗的对宋政策,便以宋朝使臣未带正式国书为由拒绝和议。和谈无望,宋太宗只得再谋战事。本就对高梁河之败耿耿于怀的宋太宗,开始为第二次北伐精心准备,企图借此挽回圣主明君的声誉。 (全文完) 若您对历史话题有独到见解或疑问,欢迎关注交流。也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及时与您探讨。让我们以史为鉴,共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