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将领傅作义被委以重任,出任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完成了从戎马倥偬的军事将领到民生建设者的华丽转身。这一任命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49年初,傅作义在西柏坡拜见毛泽东主席时,就曾诚恳地表达过希望投身水利事业的愿望。当时他谦逊地表示,愿意担任绥远省水利局局长,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改善民生。毛泽东听后十分赞赏他的务实精神,当即豪迈地说:要当就当全国的水利部长,把整个国家的水利事业都交给你来管。
正式就任水利部长后,傅作义曾动情地说:在旧社会,我带着整箱黄金美钞四处打点,想谋个部长职位都未能如愿。如今在新中国,我作为起义将领,竟能获得如此信任,担任国家水利部长,怎能不感激涕零!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新中国政权的由衷拥护。然而,这位满腔热忱的水利部长上任后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细心的毛泽东最早发现了异常。一次审阅水利部文件时,他敏锐地注意到傅作义的签名显得异常简单,与以往熟悉的笔迹有所不同,而副部长的意见却洋洋洒洒写满数页。联想到近期会议上傅作义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毛泽东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张便条,请他调查此事。
经过深入调查,周恩来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傅作义在水利部实际上被架空了。部分干部对这位起义将领空降担任部长心存芥蒂。他们有的认为傅作义长期在国民党任职,不懂如何为人民服务;有的则对老革命要给新革命当副手的安排耿耿于怀。在这种氛围下,重要文件常常绕过傅作义,连签名都由办公室代劳。
得知真相后,周恩来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找傅作义促膝长谈,鼓励他放下包袱;随后召集水利部干部开会,严肃指出:今后没有傅部长签字的文件,一律不得呈送。需要当面汇报的工作,必须由傅部长亲自来。在周恩来的强力干预下,水利部的工作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晚年的傅作义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水利事业。他走遍大江南北,从天山脚下到珠江三角洲,在无数水利工地上留下足迹。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坚持工作,为新中国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4年4月19日,这位将后半生献给水利事业的原国军将领与世长辞,享年79岁。他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既往不咎、唯才是举的统战政策,也成为新中国团结各方力量建设国家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