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个人叙事在社会科学与历史学中的运用
基本信息
Mary Jo Maynes, Jennifer L. Pierce, and Barbara Laslett, Telling Stories: The Use of Personal Narrativ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ist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阅读体会
《讲述故事:个人叙事在社会科学与历史学中的运用》一书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叙事在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价值,并深入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些叙事来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该书认为,个人叙事,包括口述史、自传、回忆录、日记和书信等,不仅是个人经验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的反映。通过分析这些叙事,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社会现实和个体经验,从而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该书特别关注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强调其在捕捉边缘群体声音、挑战主流叙事和揭示权力关系方面的潜力。书中指出,口述史并非简单的过去记录,而是一种动态的、共建的过程,研究者与叙述者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叙述的形成和意义的解读。此外,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叙述者的主体性,强调记忆的构建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并指出研究者需要关注叙述的风格、节奏和情感表达,以揭示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层结构和文化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叙事不再仅仅被视为个人经验的简单表达,而是成为了解社会和历史动态的宝贵资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该书的学术价值还在于对个人叙事的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每种形式的独特特征和研究方法。该书认为,每种叙述形式都受到特定的文学惯例、文化语境和叙述意图的影响,研究者需要理解这些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解读叙述内容。例如,自传常常带有自我辩护或自我塑造的目的,而日记则可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想法的即时表达,书信则反映了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和社会规范。该书还强调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公共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个人叙事不仅反映了个人经历,也受到了文化和政治叙事的深刻影响。研究者需要关注个人叙事如何与公共叙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在研究中处理叙述中的省略、夸张、虚构以及矛盾,以及如何将个人叙事与其他类型的证据相结合,构建更加完整和准确的历史图像。总而言之,《讲述故事》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个人叙事的复杂性,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中,从而深化我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