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与刘备在汉中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在这场战役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口令鸡肋引发了连锁反应——不仅导致谋士杨修被杀,更揭示了汉中地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战略困境。最终曹操不得不选择撤军放弃汉中。然而从后续历史发展来看,蜀汉占领汉中后反而陷入被动,证明曹操的决策实际上颇具先见之明。
司马懿力主乘胜追击灭蜀汉 公元215年,曹操在平定西凉韩遂、马腾等割据势力后,亲率十万大军征讨汉中。当时盘踞汉中的张鲁在战败后选择投降。在讨论下一步军事行动时,司马懿向曹操进言:刘备用诡计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蜀地民心未附,现在他又分兵远赴江陵作战,这正是天赐良机。我军若在汉中展示军威,必使益州震动。此时乘胜进军,蜀地必然土崩瓦解。如此良机,连圣人都不会错过。司马懿的分析鞭辟入里,认为这是消灭蜀汉的最佳时机。 刘晔警告蜀汉将成心腹大患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要谋士刘晔也持相同观点。他详细分析道:我军攻占汉中的消息已经让蜀地军民闻风丧胆。刘备虽然是人中豪杰,但入主蜀地时间尚短,根基未稳。此时若趁其军心动摇之际大举进攻,必能一举平定蜀地。倘若错失良机,待诸葛亮整顿内政,关羽、张飞巩固边防,蜀汉依托险要地形固守,届时再想攻取就难上加难了。刘晔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显示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 曹操谨慎决策放弃汉中 面对两位顶级谋士的强烈建议,一向善于纳谏的曹操却出人意料地没有采纳。他感叹道:人心总是不知满足,得到陇西又想要蜀地。并认为:蜀地不过是个偏远小国,不足为虑。现在军粮短缺,不如及早撤军。于是在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从汉中首府南郑撤军,仅留下大将夏侯渊镇守。后来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被蜀汉老将黄忠斩杀,即便曹操再次亲征汉中,最终也只能无功而返。 汉中成为蜀汉的战略负担 蜀汉占领汉中后,这里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军事基地。但即便以诸葛亮之能,也因汉中与关中之间险峻的秦岭山脉导致后勤补给异常困难。史书记载蜀军守战之力,力役参倍,大量人力物力都消耗在崎岖的山路运输上。反观曹魏,放弃汉中后防线收缩至关陇平原,补给线大大缩短,以逸待劳地挡住了蜀汉的多次北伐。汉中反而成了拖累蜀汉的鸡肋。 历史证明,曹操放弃汉中实为明智之举。若强行据守,曹魏将不得不与蜀汉在崇山峻岭间展开拉锯战,重兵和粮草都要穿越艰险的蜀道,最终很可能落得国力耗竭的下场。这一战略取舍,充分展现了曹操作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