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与费祎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精心挑选的继任者,在蜀汉政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蒋琬虽年岁与诸葛亮相仿,但执政时间相对短暂,很快便将权力交接给费祎。因此,费祎实质上成为了诸葛亮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蒋琬与费祎共同执掌蜀汉朝政的岁月里,曾经频繁的北伐行动却戛然而止,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这两位重臣要背弃诸葛丞相的北伐遗志吗?
深入分析二人的执政风格与能力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缘由。蒋琬作为诸葛亮的忠实追随者,在北伐期间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如粮草筹措与兵员补充,从未真正统领过前线战事。费祎同样长期担任军中文职,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可以说,诸葛亮特意选择这两位擅长内政而非军事的大臣来辅佐后主刘禅,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在诸葛亮主政的十二年间,连续五次北伐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库储备,这无异于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虽然诸葛亮去世时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但巨大的战争消耗已经让蜀汉元气大伤。
面对如此局面,诸葛亮临终前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寻找一位在军事才能与忠诚度上都超越自己的统帅继续北伐,要么启用治国之才暂缓军事行动。显然,要找到同时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和绝对忠诚的将领实属不易,因此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后者。据《三国志》记载,延熙元年朝廷给蒋琬的诏书中虽提及战机,但更多是要求其屯兵汉中待机而动,而非主动出击,这充分体现了战略重心的转变。
蒋琬与费祎执政期间,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国力上。他们深知蜀汉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刘备入蜀时通过发行直百钱缓解财政危机,之后依靠蜀锦贸易勉强维持,但诸葛亮连年北伐几乎耗尽所有积蓄。正如诸葛亮生前感叹,若无蜀锦贸易支撑,军需供给将难以为继。到蒋费二人执政时,蜀汉财政可能已陷入负债累累的困境,需要多年蜀锦生产才能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经济、填补财政亏空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北伐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值得注意的是,蜀汉后期并非缺乏军事人才。如镇守汉中多年的王平,以及后来九伐中原的姜维,都是难得的将才。然而这些将领在当时都未能掌握北伐决策权:姜维作为降将资历尚浅,王平虽为老臣但已被外派为封疆大吏。这种能者无权,权者不能的局面,使得北伐计划难以实施。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后主刘禅的态度转变。长期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让这位年轻的君主逐渐对北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最终导致北伐事业的中断。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持续十二年的北伐始终未能带来显著收益,作为投资人的刘禅自然会重新评估这项投资的价值。当持续投入却收获甚微时,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会选择暂停项目,这正是蒋琬与费祎时期停止北伐的根本原因。两位执政者选择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政策,实则是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