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独特现象,许多王朝的更迭仿佛遵循着某种既定的模式。秦朝和隋朝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强大的王朝都只延续了两代就走向灭亡。随后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体系,唐承隋制,这种秦汉与隋唐之间的相似性令人惊叹,前朝似乎都在为后朝的繁荣铺路。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历史上多个重要朝代都经历了明显的分裂时期: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则分为北宋和南宋。但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西晋南迁后称为东晋,而北宋南迁后却称为南宋?
让我们先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格局。在上古时期,中华大地自然形成了五个主要区域。除了以华北平原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外,还有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四个方位概念。
东夷主要指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所在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及江苏北部地区,这里濒临黄海,物产丰饶;西戎则分布在黄河以西的广袤地带,以现今的陕西、甘肃为中心,这里地势较高,气候干燥;北狄活跃在华北平原以北的燕山山脉及更北地区,即今天的北京以北区域,冬季寒冷漫长;南蛮的范围最为广阔,涵盖淮河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这里水系发达,气候湿润。
中原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天下中心的深意,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核心地带,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中原地区四通八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中原地区发生动荡时,必然会波及周边四方;反之,四方若有变故,也必定会影响中原。可以说,中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天下的安定,当中原陷入混乱时,四方也必然分崩离析。
这种原本以中原为中心、四方环绕的格局,后来会演变成东西对峙的局面呢?这个转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东西对抗的格局也随之确立。这条东西分界线大致沿着太行山脉、函谷关、伏牛山、大巴山脉等天然屏障延伸。西边的秦国占据了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巴蜀地区等战略要地,而函谷关以东则是其他六国的疆域。
虽然东方六国在领土面积上远超过秦国,但在地理条件上却处于劣势。他们的领地不仅平均海拔较低,而且大多位于各大河流的下游,这种地形使得与秦国接壤的赵、魏、韩、楚等国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而秦国则采取连横策略,成功离间楚国与三晋的联盟,使齐国保持中立,并策动燕国在赵国背后制造麻烦。
秦国的崛起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巨鸟,雄踞内陆而虎视东方。它左翼控制着赵国的西南地区,右翼威胁着楚国的鄢、郢重镇,像雄鹰般扑向韩、魏两国,俯视着中原大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有利的战略态势,秦国最终横扫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灭亡后,楚怀王被尊为义帝,东方六国纷纷复国,这又是一场东西方势力的较量。最终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关中,东方势力最终战胜了西方势力。在接下来的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占据了原属秦国的核心区域——关中、汉中和四川盆地等地,这又是一场典型的东西对抗。刘邦夺取荥阳,控制敖仓的粮草供应,封锁成皋险要,阻断太行山通道,扼守飞狐口和白马津等战略要地,最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西汉时期,朝廷从关东地区大量迁徙人口到关中,并将皇室宗亲分封在中原地区,以防范东方同姓诸侯的威胁。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这种东西对抗的集中体现。参与叛乱的七个诸侯国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在这场东西方较量中,景帝的亲弟弟梁王的封国恰好位于中原腹地,成为阻挡东部诸侯西进的重要屏障。在这场较量中,东部诸侯至少在地利上就处于劣势。
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随后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这又是一次典型的东西对抗——以董卓为首的西方势力与关东诸侯联盟的对抗。
以函谷关为界,周武王定都镐京(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由此分为西周和东周;刘邦定都长安(西安),刘秀定都洛阳,由此分为西汉和东汉。那么西晋与东晋、北宋与南宋的划分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详细比较一下两晋和两宋的历史转折过程。
西晋到东晋的转变:
公元311年(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两年后被杀),这一事件史称永嘉之乱。秦王司马邺逃往关中,次年在长安宣布继承皇位,建立临时朝廷,西晋的政治中心由此转移到长安。313年,晋怀帝在平阳被杀后,司马邺在长安正式即位,改元建兴,是为晋愍帝。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两年后被杀),西晋灭亡。
西晋自266年建立至316年灭亡,享国五十年,其中在洛阳建都四十五年,在长安建都仅五年。317年,南迁至建康(今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从西晋到东晋,都城从洛阳、长安迁至建康,按照汉代的划分标准,洛阳和南京都属于东部地区。但由于西晋最后四年定都长安,因此从长安到南京的变迁,将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也是合理的。
从疆域来看,东晋初期与成汉政权并立,后者控制着四川盆地。东晋的版图与三国时期的东吴相似,同样建都南京,同样不包含四川地区。但历史上称其为东吴而非南吴。三十年后,东晋的桓温灭掉成汉,从历史延续性来看,继续称东晋更为合适。东晋人习惯称西晋为西朝,如《世说新语·品藻篇》中就记载东晋权臣王敦在西朝(西晋)时期的种种事迹。
在两晋及以前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始终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区域,而长江流域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经济较为落后,并非国家的核心地区。换句话说,在当时人们的地理观念中,南北的区分远不如东西来得重要和明确。
北宋到南宋的转变:
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导致中原大乱,大批士族南迁,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成员、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逃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
如果南宋一直以应天府(今商丘)为都,可能就不会有两宋之分。但南宋最终定都临安,从开封到杭州的迁都路线都在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地区。而北宋从未在关中地区建都,甚至连洛阳都未作为正式都城,因此不具备使用西字的条件。
到两宋时期,南北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南宋人不再像东晋人称前朝为西朝那样称呼北宋,而是明确使用南北区分。例如奸臣秦桧曾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主张,建议让北方人回北方,南方人留南方,这种言论曾引起宋高宗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