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军队的巅峰时期为何仅维持了短短两年?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军队曾有过一段令人惊叹的辉煌时期。1140年,这支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甚至能在平原上与金国精锐骑兵一决高下。当时的名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率领部队,成功击退了号称铁浮屠的金国精锐部队。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仅仅维持了两年时间,就迅速走向衰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很快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发现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力相当有限。当时的主要将领如张俊、韩世忠等人,对朝廷的调遣常常阳奉阴违。张俊带兵出征时,对朝廷派来的军令经常置若罔闻;韩世忠镇守一方时,对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也常常不给好脸色;而刘光世更是率性而为,带着部队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些将领之所以如此嚣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的是私人武装。
靖康之变后,赵构的处境十分艰难。金兵压境,朝廷官员死的死逃的逃。在这种危急时刻,张俊、韩世忠等人带着自己的部队前来投靠,对赵构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赵构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以兵换官的政策:将领带多少兵马来,就封多大的官职。比如张俊带了五万兵马,就被封为右仆射;韩世忠带了三万水师,就被封为大将军。这些部队完全不受朝廷节制,张俊的兵只听张俊的,韩世忠的兵只听韩世忠的。他们自行发放军饷,自行提拔将领,朝廷根本插不上手。
有趣的是,这种私人军队反而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在张俊的部队里,士兵想要升迁必须讨好张俊,而不是朝廷大员。将领们为了军功奋勇作战,而这些军功都记在张俊名下。张俊为了笼络部下,也必须处处为他们谋取利益。韩世忠的水师也是如此,他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多个军港,专门训练水军。淮河水师俨然成了他的独立王国,就连赵构派人来查看,都要事先打招呼。
这种看似不正规的军事制度,在实战中却表现出色。1140年,金国大将兀术率军南下时,正是这些私人军队成功抵挡住了金军的进攻。岳飞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从小兵一步步晋升上来的,军队是朝廷配给的。但岳飞也有自己的办法,他通过收编各地起义军,将这些人员训练成精锐部队。
将领们各自为政的局面自然让赵构寝食难安。张俊带兵出征时,对朝廷派来的监军毫不理会,甚至直言:皇帝不懂军事,派这些文官来干什么?韩世忠更是狂妄,当秦桧派人来传旨时,他直接把人轰走:打仗的事我自己知道怎么做,不需要你们指手画脚。这些将领并非不忠,而是深谙一个道理: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外行指挥内行只会坏事。
1141年宋金和议签订后,赵构终于有机会整顿这些不听话的将领。岳飞首先被除掉,随后张俊、韩世忠的兵权也被收回,军队全部收归朝廷统一管理。表面上看,朝廷终于实现了对军队的控制,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支正规化后的军队战斗力却一落千丈。到隆兴北伐时,八万宋军被金兵打得溃不成军。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军事指挥必须交给专业人士,外行指挥内行,再精锐的部队也会变成乌合之众。
金国在攻灭北宋后,本打算一鼓作气消灭南宋。但就在金国内部因皇位之争陷入内乱时,南宋军队却在战场上悄然成长。金国扶持的伪齐政权,原本是想通过傀儡政权控制中原地区,却意外地为南宋提供了绝佳的练兵机会。伪齐皇帝刘豫软弱无能,其军队也相当不堪。南宋军队在与伪齐军队的交战中,就像高手与菜鸟过招,逐渐找回了作战的感觉。
岳飞特别善于抓住这些机会。他在与伪齐军队交战后,缴获的战马足以组建一支骑兵部队。每次战后,岳飞都会组织将士们练习骑射。到第二次交战时,岳家军的骑兵已经能与金兵正面抗衡。除了打击伪齐,收编起义军也是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当时长江以南起义军众多,朝廷虽然对付不了金兵,但镇压起义军却很在行。岳飞却另辟蹊径,将这些起义军收编训练成自己的部队。
起义军将领杨再兴武艺高强,被岳飞收编后成为岳家军的猛将。在郾城之战中,杨再兴单枪匹马冲入金军阵中,将金将完颜昌斩杀。杨幺的水军也被岳飞收编,这些熟悉水性的士兵大大增强了岳家军的水战能力。其他将领也纷纷效仿,韩世忠将收编的水军训练成淮河水师,专门对付金军水军;张俊则将投降的伪齐士兵改造成自己的亲兵。
到1140年时,这些经过改造的部队都已成为精锐之师。在朱仙镇之战中,岳飞的杂牌军将金国铁浮屠打得落花流水,兀术仓皇逃窜,连营帐都来不及收拾。更难得的是,这些将领之间还能相互支援。刘锜在顺昌作战时,韩世忠就派水师接应;张俊在明州遇敌,岳飞立即派兵增援。这种默契配合,使南宋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不断提升。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成了南宋的练兵场;各地的起义军,最终成了南宋的主力部队。南宋军队的成长,靠的不是朝廷的刻意培养,而是将领们的灵活变通。这种自下而上的军事建设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