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正月,曹魏政权迎来了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当时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率领宗室亲贵,陪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先帝。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刚离开都城,蛰伏已久的太傅司马懿立即抓住时机,派兵控制洛阳城门发动政变,并上奏皇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
当曹爽一行收到司马懿的奏章时,才惊觉都城已生变故。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随行护卫兵力薄弱的曹爽急忙调集数千屯田兵护驾,同时向皇帝隐瞒实情,阻止其返回洛阳。这支仓促组建的队伍在伊水南岸安营扎寨,架设防御工事,试图抵御可能来袭的司马懿军队。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自然不会选择正面强攻。毕竟皇帝仍在曹爽掌控中,若贸然开战不仅师出无名,更会背负弑君骂名。当时曹魏政权根基尚稳,司马懿仍需借助皇帝和太后的名义行事,尚不具备公然对抗皇权的实力。他的战略是以智取胜,通过心理战迫使曹爽投降。
为达成不战而胜的目标,司马懿精心挑选说客人选。他先后派出三批使者:首先是名士许允与尚书陈泰,二人皆是曹爽信任的朝臣;随后又派出曹爽心腹尹大目,此人声泪俱下的劝说尤为动人,甚至指洛水为誓保证司马懿的承诺。这些说客各具特色,却都巧妙击中了曹爽的心理防线。
经过整夜犹豫,曹爽最终掷刀于地,叹道:即便投降,仍可做富家翁!他主动请辞所有官职,带着皇帝返回洛阳投降。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承诺的富贵——不久后,曹爽兄弟及其党羽皆以谋反罪名被诛三族。司马懿此役的胜利,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这些权贵子弟贪图安逸的弱点。
在这场政治清洗中,大司农桓范的遭遇尤为令人唏嘘。这位与曹爽仅有同乡之谊的智囊,本可投靠司马懿获得重用,却选择冒险出城相助曹爽。尽管他早前已警告曹爽防范变故,更清楚双方实力悬殊,但出于对曹魏的忠诚,仍毅然踏上这条不归路。可叹这位智囊终究未能料到,他寄予厚望的曹爽兄弟竟如此懦弱无能,致使自己枉送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