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期,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体系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路军单位。以杨虎城将军统帅的陕军为例,其正式番号为第17路军。这种编制规模颇为特殊,往往比普通军的级别更高,一个路军通常统辖数个军的兵力。不过出于控制地方势力的考虑,蒋介石并未给这些部队配备充足的师级番号,这一现象颇具深意。
具体来看第17路军的编制情况:名义上拥有第38军和第7军两个军的番号,但每个军仅下辖一个师——分别是孙蔚如指挥的第38军第17师和冯钦哉率领的第7军第42师。除这两个主力师外,该路军还编有三个警备旅、一个骑兵团、一个特务团以及若干直属营,总兵力约六万余人。这种军-师的编制结构明显有别于常规部队。 1937年部队整编时,第17路军进行了重大调整。除已投诚的部队外,剩余约三万兵力被重新整编为新的第38军。改编后除保留原第17师外,新增了第177师,特务团并入警备旅,仍维持三个旅的编制规模。这次整编既精简了编制,又保持了部队的完整性。 作为第17路军的核心战力,第17师编制远超普通师级单位。该师实际下辖3个旅9个团,堪称超级师。1937年初,第49旅旅长王劲哉率两个团投奔南京政府后,剩余部队被整编为2个旅4个团加1个补充团。整编刚完成,全面抗战就爆发了。 蒋介石对陕军格外重视,特别命令其两个主力师驰援华北。孙蔚如从第17师、军属教导团及第177师抽调部队组成援军。但蒋介石认为兵力不足,又下令调派警备旅。不过由于陕西防务需要,警备旅最终未能成行。这一调兵过程反映出中央与地方部队间的微妙关系。 部队抵达华北后,原定作战计划出现变故。第17师被划归中央军关麟征部指挥,教导团则交由从第17路军分出的第27路军指挥,第177师529旅调往忻口战场。这种分散部署导致部队难以形成合力。随后在娘子关战役中,第17师和教导团再次被分割使用,严重影响了作战效能。 关于第17师的具体实力,史料记载存在差异。有回忆录称该师约13000人,而赵寿山将军的正式报告显示:军官777人,士兵10207人,合计约11000人。师直属单位包括炮兵营和补充团,其中补充团规模相当于标准步兵团。这种兵力规模在当时的地方部队中相当可观。 该师下辖第49旅(第97、98团)和第51旅(第101、102团)。按每团2000人计算,每个旅约4000余人。加上补充团和师部直属单位,总兵力与报告数据基本吻合。这种编制结构既保证了作战能力,又保持了指挥体系的完整性。 武器装备方面,赵寿山将军的报告详细记载:步马枪6040支,轻机枪138挺(每连3挺),重机枪60挺,冲锋枪97支,手枪317支。与中央军相比,轻武器数量略有不足,但在地方军中已属上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师拥有30门82毫米迫击炮、4门150毫米重迫击炮和8门山炮,这些火炮多来自陕西本地兵工厂,虽然型号较旧,但仍具相当火力。其中150毫米重迫击炮在当时部队中实属罕见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