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深夜,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密集枪声。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驻守在此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奋起反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在激烈的交火中,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殉国,用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
翻阅这段历史时,不少人都会产生疑问:为何一个军的编制竟能拥有10万之众?这要从第29军的特殊来历说起。这支部队的根基可追溯到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这支劲旅在北洋军阀时期就以骁勇善战著称。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主力溃散,但宋哲元、张自忠等将领仍带着约5万精锐转战山西。这些无依无靠的部队最终被张学良收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
值得注意的是,初建时的第29军规模并不大,仅辖2个师约2.5万人。由于蒋介石对西北军余部心存戒备,刻意限制其发展,部队只能保留精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自顾不暇,第29军趁机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宋哲元等将领牢牢掌控部队,形成了团结稳固的领导核心,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长城抗战中,第29军将士挥舞大刀与日军血战的英姿震撼全国。特别是大刀队的夜袭行动,让敌人闻风丧胆。虽然战役最终失利,但部队赢得了抗日先锋的美誉。此后,第29军不断收编抗日武装,实力逐步增强。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他们抓住华北权力真空的机遇,迅速进驻平津地区,建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坐拥富庶的平津地区后,第29军开始大规模扩编。除了原有的2个师,又新增了多个师旅级单位,总兵力很快突破10万。虽然名义上仍是一个军,实际规模已堪比集团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正是这支劲旅首当其冲,与来犯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卢沟桥战役后,第29军被扩编为第1集团军,原部队被拆分为多个军。在随后的抗战岁月里,这些部队继续英勇作战,其中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更是屡建奇功。1940年张将军壮烈殉国后,部队逐渐式微。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最终在淮海战役前夕起义,为第29军的光荣历史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