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烟云,那些承载文明印记的青铜重器总能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前些日子与大家分享的潘达于捐赠大盂鼎的故事还令人回味,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她代表潘氏家族献出的另一件国之瑰宝——西周大克鼎。这件宝鼎内壁铸刻的铭文,生动记载了周王室膳夫克如何以一块祭肉助周王平定天下的传奇,其史料价值之珍贵,使它当之无愧地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上海博物馆选送《国家宝藏》节目后,经过激烈角逐,大克鼎最终荣膺九大国宝的殊荣。
时光回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陕西法门寺附近的乡野间,农民任致远正在为修建新房取土。锄头突然碰触到硬物的声响,揭开了一个沉睡千年的秘密——一个装满青铜器的西周窖藏重见天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七小八件青铜鼎,鼎内铭文显示它们的主人正是那位传奇膳夫克。为将这批宝物卖出高价,任致远特意打造了三匹驮马才能拉动的大车,历尽艰辛将珍宝运往西安。然而消息不胫而走,当地权贵以盗掘王陵相威胁,强逼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交出了全部藏品。
这件国之重器最先被著名学者柯劭态慧眼识珠。这位《新元史》的编撰者在天津偶遇大克鼎时,立即被其雄浑的造型所折服。戏剧性的是,当金石大家潘祖荫造访柯府时,一眼相中这件宝物。当时潘祖荫已珍藏左宗棠所赠的大盂鼎,为研究金文竟不顾情面向好友求购。柯劭态成人之美,仅以650两白银的友情价割爱。从此,这两尊象征着周代礼制文明的巨鼎,成为潘家世代守护的传家之宝。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潘家人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守护精神。他们不仅拒绝了晚清权贵的索求,更在日寇铁蹄逼近苏州时,将双鼎与其他珍宝深埋地下。抗战胜利后,谨慎的潘家人仍将宝物伪装成杂物隐藏,直到新中国成立,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代表家族致信华东军委会,表达了无偿捐献国宝的意愿。政府特派专员完成交接时,这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只接受了表彰奖状,将2000万旧币奖金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前线将士。
如今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通高93.1厘米,重逾200公斤,鼎腹直径达75.6厘米,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铜器。鼎内那些笔力雄健的铭文,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忠诚与智慧的故事:周孝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离心。周王念及克祖父师华父的功绩,破格提拔这个精通礼法的膳夫代天巡狩。克以祭肉为喻,巧妙说服叛离的诸侯重归周室。为表彰其功,周王特许他铸造这套本属诸侯规格的礼器,这在等级森严的周代堪称殊荣。每当驻足鼎前,那些穿越三千年时光的铭文,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华礼乐文明的辉煌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