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聊上几句。无论是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还是火烧赤壁的经典战役,亦或是诸葛亮巧设的空城计,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在众多三国人物中,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曹操等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读者都会对刘备集团产生天然的好感。特别是蜀汉建立后持续北伐曹魏的举动,更赢得了不少同情。但细想之下,当时魏国实力最强,蜀国最弱,为何蜀汉还要不断主动进攻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在刘备登场时就已注定。
刘备初登历史舞台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的真实性值得商榷,毕竟中山靖王有一百多个子女,到东汉末年其后裔恐怕遍布天下。但无论如何,刘姓皇族的身份给了他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本。这个身份也带来一个必然结果:刘备必须始终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任何反对汉朝的力量,都自动成为他的敌人。这种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一生的行动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其实是魏、汉、吴三足鼎立,并不存在蜀国这个正式国号。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后,刘备误以为汉献帝已遭不测,立即以汉为国号称帝,意在表明自己延续汉室正统。由于其主要统治区域在蜀地,后世才习惯称其为蜀国。在刘备看来,他建立的汉才是正统王朝,而曹魏虽然通过合法禅让获得政权,还掌握着传国玉玺,但终究是篡位者。这种正统之争使两国势同水火,都欲除对方而后快。只要对方政权存在,就是对自身合法性的否定。正因如此,即便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和姜维仍坚持北伐,直至蜀汉灭亡。可以说,蜀汉最终亡国与其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密不可分,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刘备汉室宗亲的政治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