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后不久,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在玄武门上演。秦王李世民在尉迟恭、长孙无忌等心腹的协助下,设伏诛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场血腥政变后,李世民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登上了皇帝宝座。正是这次铤而走险的行动,成就了李世民传奇的帝王生涯。
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李世民凭借精心培植的势力集团取得了胜利。但令人深思的是,作为太子的李建成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得力干将吗?事实上,李建成确实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干将,可惜在政变发生时,这些人都未能及时赶到长安。如果他们当时在场,历史或许会改写。那么,这些辅佐太子的重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李建成麾下最著名的有五位能臣:王珪、李瑷、罗艺、韦挺和冯立。这五人各有所长,都是当时难得的栋梁之才。
王珪是唐初年著名的贤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渊博的学识深得李渊赏识。李渊特意将他派往东宫辅佐太子。在太子府中,王珪担任要职,不仅协助李建成招揽天下英才,还参与重要决策。李建成对他极为倚重,任命他为太子舍人,赋予他极大的权力。可惜在玄武门之变前夕,王珪因受谋反案牵连被贬谪四川,未能及时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李世民登基后,看重王珪的才能,不仅重新起用他为宰相,还将女儿下嫁给他的儿子,足见王珪的才能确实非同一般。
李瑷作为李渊的侄子,受封庐山郡王。他与李建成私交甚笃,早在政变前就曾建议李建成先发制人除掉李世民。可惜事发时他远在幽州,无法施以援手。李瑷的结局颇为凄惨,被部下刺杀后,首级被献给李世民邀功请赏。
镇守北方的猛将罗艺战功赫赫,曾多次击退突厥入侵。他与李建成交情深厚,面对李世民的拉拢不仅断然拒绝,还将使者痛打一顿。由于肩负边防重任,罗艺未能参与长安的政变。得知李世民登基后,深知难逃清算的罗艺选择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身亡。
韦挺原是李建成的贴身护卫首领,负责东宫的安全保卫。但和王珪一样,他也因故被贬四川。当李建成最需要保护时,这位忠心耿耿的侍卫长却无法尽忠职守。
骁勇善战的冯立将军同样没能赶上这场政变。得知玄武门生变后,他立即率军驰援,可惜为时已晚,最终功败垂成。这五位能臣的缺席,或许正是导致李建成败亡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