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的原因,网上常见两种主流观点:一是日本完成了资本主义改革,二是明治维新推动的工业化进程。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工业国对农业国的优势,注定了清朝的失败。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弄明白这一点,不仅能解释甲午战争的结果,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明朝抗倭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
首先,关于日本的工业化程度,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实引进了西方经济模式发展资本主义,但受限于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其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领域。根据《近代日本经济要览》的数据,1880年日本土地税仍占财政总收入的76.6%,可见农业仍是经济支柱。至于重工业,日本首个钢铁厂八幡制铁所是在获得甲午战争赔款后的1897年才开始建设,到1921年才实现百万吨产量。反观清朝,通过洋务运动已建立起包括江南制造局等在内的重工业体系,在工业基础上其实领先日本。因此,当时中日都是农业国,所谓工业国碾压农业国的说法并不准确。
其次,日本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被高估。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封建地主阶级仍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史学家田口卯吉曾指出:帝国议会是地主议会,地方议会也是地主议会。这说明日本当时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世界范围看,当时沙俄、普鲁士等强国也都是君主制国家,单纯将战败归咎于清朝的封建制度并不合理。实际上,甲午战争更像是两个封建国家之间的较量。
那么,实力并不占优的日本为何能取胜?关键在于组织力的差异。日本虽小,但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他们甚至不惜举债购买军火,将国家潜力发挥到极致。反观清朝,虽然整体实力更强,但内部矛盾重重:中央有帝后党争、满汉对立;地方上南洋水师拒绝支援北洋;李鸿章既要对外作战,又要应对朝中掣肘。这种内耗导致清朝连20%的国力都难以发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能战胜倭寇,得益于尚存的中央权威和组织能力;后金能击败明朝,也是因为组织力的此消彼长。新中国成立后能在抗美援朝中取胜,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些案例都证明:国家的组织效能,往往比纸面实力更能决定战争胜负。甲午战争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内部涣散的大国,很可能败给团结一致的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