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在历代开国君主中,恐怕只有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能与其悲惨程度相提并论。不过相较刘邦,朱元璋至少没有留下无赖的恶名。虽然二人在功成名就后都大肆诛戮开国功臣,但从维护王朝稳定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不可理喻。这些开国之君登基后的首要大事,往往就是寻找龙脉宝地,将祖坟迁入其中。
那么什么样的风水格局才算是上佳的龙脉呢?根据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理想的陵寝选址必须具备明堂格局,通俗来说就是墓前要有开阔的场地,这与现今农村讲究的坟前留庭院的风俗一脉相承。此外还需具备三奇四应的格局。三奇指的是构成风水要素的山脉、河流和案山(即陵前的小山丘),简言之就是要依山傍水。四应则指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每个方位都要有相应的地理特征。
最理想的风水布局,是要在四个方位上分别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方神兽的意象。所谓龙脉,就是指山脉走势要如腾龙般蜿蜒起伏,与上述风水格局暗合。若当地缺乏合适的山势,也可以选择以水脉为龙脉,让河流环绕陵寝,形成水龙拱卫的格局。
朱元璋对风水学说也颇有研究,这既是当时人们普遍迷信的体现,更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通过占据龙脉之地,可以强化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但细想之下,朱元璋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哪有什么像样的祖坟可言?他本人对此也心知肚明。登基后,他凭着模糊的记忆寻找祖坟,但当时并未太过重视,最终也没能找到确切位置,只记得大概在这一带。
于是朱元璋决定先修建一座陵墓,待日后找到真正的龙脉再行迁葬。洪武十九年(1386年),他在洪泽湖畔修建了明祖陵。当时他觉得此处风水尚可,既有山峦又有湖泊,便暂时安葬于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始终觉得不够妥当,还是应该将祖坟迁至真正的龙脉所在。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近乎半仙的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虽百般不愿,但皇命难违。当他来到盱眙县洪泽湖一带查看朱元璋祖父的坟茔时,发现原先的土丘早已不复存在。虽然此地风水并非大吉之相,但刘伯温也不愿因此事劳民伤财。回朝后,他禀告朱元璋:臣为陛下卜得一卦,此处乃天命所归之地,迁动恐有不祥。况且此地实为龙宫上浮之所,洪泽湖水环绕形成水龙护卫,可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一向信任刘伯温的朱元璋闻言大喜,遂打消了迁坟的念头,只是命人对明祖陵进行了修缮,这座陵墓也因此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