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历史上,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政权的这段岁月,常被冠以中兴的美名。特别是在面对金兵南下时,南宋军民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确实可歌可泣。但这段时期是否真配得上中兴二字,历来存在争议。当时涌现出许多抗金名将,其中以四位将领最为著名,被后世合称为中兴四将。根据南宋画家刘松年传世名作《中兴四将图》的记载,这四位将领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也有人称他们为中兴四大将。不过,若从军事才能和实际战功来看,若将吴玠或刘锜中的任何一位纳入这个名单,或许会让中兴四将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相反,若将张俊或刘光世中的任何一人除名,恐怕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但考虑到刘松年所绘四将之说在南宋广为流传,我们姑且沿用这个传统说法,来探讨为何四人中唯独岳飞惨遭杀害,而其他三人都能功成名就、安享晚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飞必死无疑呢?我们不必过多纠结于秦桧是否直接害死岳飞,或是赵构该负主要责任这样的问题——从历史事实来看,秦桧只是执行者,真正做出决策的是赵构本人。没有皇帝的默许,秦桧断然不敢擅自处死岳飞这样的大将。实际上,岳飞的悲剧命运与他给赵构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密不可分。自赵构建立南宋政权伊始,特别是在金军发动搜山检海行动后,赵构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金兵穷追不舍,赵构一路逃亡,每到一处都面临生命危险。这种经历让他将保命、保财、保江南作为首要目标,而收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宏图大业,早已成为不敢奢望的梦想。赵构只求在南方偏安一隅,做个逍遥自在的小皇帝。然而岳飞却始终怀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誓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两人的战略目标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水火不容。赵构不仅不愿北伐,更害怕迎回二帝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岳飞的坚定立场和行动,直接与赵构的既定方针相冲突,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特别是在赵构决定向金国求和,想用巨额岁币换取停战时,金人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处死岳飞。这个要求成为压垮岳飞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岳飞在大理寺狱中遇害的消息传到金国时,金人甚至举杯相庆。
那么,为什么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人却能幸免于难,反而功成名就、安享富贵呢?让我们先从刘光世说起。当赵构决定与金国议和并接受对方条件时,这标志着他开始着手收回兵权。与岳飞截然不同的是,刘光世在抗金战事上向来消极被动,政治立场也相当保守。他曾因御军姑息,无克复志而遭到朝廷弹劾。在赵构要求解除兵权时,刘光世毫无异议,甚至在1137年主动交出兵权,1141年更以养病为由辞去所有职务,从此过着悠闲自在的退隐生活。
再来看张俊的情况。虽然他也曾参与过抗金作战,但和刘光世类似,张俊的抗金意志并不坚定,战绩也有胜有败。当秦桧提出议和主张时,张俊立即表示支持。1141年,赵构以拓皋之捷为名,召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位大将到临安领赏,实则借机削夺兵权。张俊是三人中最先主动交出兵权的。随后,赵构任命他为枢密使,加封太傅,赐予广国公、益国公等爵位,让他尽享荣华富贵。
最后说说韩世忠。与岳飞一样,韩世忠也是坚定的主战派,将收复失地视为己任。但与岳飞不同的是,在被收回兵权时,韩世忠并未像岳飞那样激烈反抗。赵构召回他后,封他为枢密副使,表面上是升迁,实则剥夺了他的实际兵权。
值得一提的是,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人能够善终,还与他们曾在苗刘兵变中立下的勤王之功密切相关。当年赵构遭遇苗傅、刘正彦兵变威胁时,正是这三位将领联合出兵勤王,帮助赵构平定叛乱,确保其重登帝位。对于这些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将领,赵构自然不愿赶尽杀绝,因此他们得以平安度过政治风波,最终功成名就、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