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全球,宣告了这场持续多年的侵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虽然战后中日两国在边境地区偶有摩擦,但双方始终恪守和平共处的原则,未再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始终阴魂不散,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从未真正消弭。令人震惊的是,在某些战略要地,日本甚至表现出宁失本土,不弃他土的极端态度。那么,这片让日本魂牵梦萦的中国领土究竟在哪里?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揭开了全面抗战的悲壮序幕。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千万,战火几乎燃遍大半个中国。虽然九一八事变被普遍视为抗战起点,但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战国时代。16世纪末,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列岛后,就提出了大日本的扩张构想,这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滥觞。这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计划先吞并朝鲜半岛和琉球群岛,再以此为跳板进犯中国,最终实现其称霸亚洲的狂妄梦想。
当时正值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内忧外患。日本错误地认为这是入侵中国的绝佳时机。然而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以当时日本的国力,连征服朝鲜都力有不逮,更遑论吞并幅员辽阔的中国。此后百余年间,尽管日本统治者始终怀揣着大陆政策的梦想,却始终未能付诸实施。随着丰臣秀吉的病逝,这个扩张计划暂时搁浅,但其思想遗产却被后来的日本政权全盘继承。
19世纪中叶的德川幕府末期,神国思想在日本社会甚嚣尘上。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鼓吹日本应当统治整个亚洲,甚至将中国、朝鲜乃至全世界都纳入其八纮一宇的版图。这种危险思潮在民间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当美国黑船来航打破日本锁国政策后,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的日本开始疯狂效仿。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迅速提升,虽然与欧美列强仍有差距,但已远超当时的中国。曾经雄踞东亚数百年的清王朝,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逐渐落伍,这更刺激了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野心。
1872年,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西乡隆盛等人的策划下,间谍池上四郎等人伪装成商人潜入中国东北,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秘密调查。腐朽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疲于奔命,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此后日本不断派遣间谍来华侦察,并向首任参谋部长山县有朋提交了详尽的《对清作战策》。这份战略文件明确提出要先夺取辽东半岛,再逐步蚕食华北地区的作战计划。山县有朋特别强调,朝鲜半岛应该作为侵略中国的首要目标,必须先行占领。
当时朝鲜是东亚地区尚未被列强完全控制的最后一块净土。日本看准时机,开始对朝鲜的侵略行动。1909年,山县有朋又抛出《第二次对清政策》,公然宣称辽东半岛应永久划入日本版图。到19世纪末,日本已完成军事准备,在甲午海战中重创清朝北洋舰队,最终吞并朝鲜。
面对列强的环伺,清政府已无力保护边疆。日本军部认为,要彻底征服中国,必须首先占领富饶的东北地区。起初日本以为控制朝鲜后,东北就会唾手可得。但沙俄的突然介入打乱了计划,日本不得不联合英国,以牺牲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日本对东北的执念始终未减。
尽管中国对东北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却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诡辩:虽然东北主权属中国,但治安权应交由日本掌控。此时日本虽未完全占领东北,却已将其视为囊中之物,不断制造事端挑衅中国当局。
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中,东北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标志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1931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后,日本军部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占领东北计划。同年9月18日,日军自导自演了柳条湖事件,随即炮轰沈阳北大营,将侵华战争推向高潮。
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在短短数月内全部沦陷。为给侵略披上合法外衣,日本将溥仪从天津秘密接至长春,扶植其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国际社会的默许下,日本开始在东北大规模兴建工业设施,为全面侵华做准备。
为镇压东北民众的反抗,日军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强占土地、掠夺粮食、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从精神上摧毁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尽管打着大东亚共荣的幌子,其殖民本质却暴露无遗。伪满洲国的建立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但由于日本在东北经营多年,中国短期内难以收复失地。
占领东北只是日本侵略计划的第一步,其最终目标是吞并整个亚洲。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战争末期,日本竟准备实施弃守本土,死守满洲的疯狂计划。这种反常举动揭示了东北对日本的特殊意义。
究其原因:一是日本本土资源贫乏且灾害频繁,而东北物产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堪称帝国生命线;二是经过14年经营,日本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放弃将导致前功尽弃;三是日本仍幻想以东北为基地,伺机卷土重来。
1945年8月,随着广岛、长崎升起蘑菇云,日本的侵略美梦终于破灭。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成功收复东北。战后,部分日军滞留中国负隅顽抗,给收复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这场战争留下的创伤,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