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洲不蒸馒头的原因:被隐藏的太深,难怪西方历史被质疑
迪丽瓦拉
2025-10-08 11:32:03
0

张骞开拓西域后,两汉时期多次派遣使者出访西域各国,其中就包括与安息帝国的交往。《史记》和《汉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中亚、西亚的风俗民情。值得注意的是,张骞等汉朝使节不仅带回了西域见闻,还引进了不少当地蔬菜作物,这说明他们观察细致,懂得挑选对中原有益的实用物品。

根据西方历史记载,西亚地区自古就有食用面包的传统。比如在苏美尔文明和安息帝国时期,面包就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特别是安息帝国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其饮食文化融合了波斯、希腊等多种元素,面包在当地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面包是安息帝国的主食,汉使连蔬菜都引进了,为何没有带回面包制作技术?答案其实很直接:我们现在吃的松软香甜的面包是现代工艺的产物。古代的面包不仅坚硬如石,而且味道寡淡,甚至难以下咽。

关于古代面包的硬度,历史资料中有很多记载。据说那时的面包硬到可以当砖头使用。更糟糕的是,为了增加分量,面包里常常掺入木屑、碎石等杂质。即便在现代,我们还能看到欧洲人用电锯切面包的视频。面对如此糟糕的食物,汉使自然不会考虑引进。这正体现了古人挑选外来物品时的明智判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蒸制松软面食的技术,比如馒头、包子等。虽然古代的馒头也不加糖等调味料,但至少口感松软。这就引出一个新问题:既然蒸馒头技术并不复杂,为何西亚、欧洲等广大地区的人们宁愿啃硬面包也不学做馒头?

首先,蒸制工具是关键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蒸馒头,首先要有合适的蒸具。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243万年前,山西西侯度人就已开始使用火。到2万年前,中国人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制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容器。此后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到5000年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陶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工艺越来越精湛,如屈家岭陶器的烧制温度可达千度;二是种类越来越丰富,包括炊具、蒸具、酒器等;三是使用越来越普及,普通人家也能拥有陶器。进入青铜时代后,贵族阶层又制作了青铜蒸具,商周遗址中就出土了不少这类器物。

在这样的技术积累下,中国人发明蒸食可谓水到渠成。利用下层煮食、上层蒸制的设计,既节省燃料又提高效率。随着小麦脱麸技术的进步,蒸制面食自然就发展成了蒸馒头,这一技艺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反观西方,虽然其历史叙述中强调环地中海地区制陶业发达(西亚约8900年前出现陶器),但除了近代发现的少数精美陶器外,整体上陶器种类稀少,特别是缺乏蒸具,普及程度也远不及中国。没有合适的蒸具,自然无法发展出蒸制面食的技术。这与其说是技术能力的不足,不如说是物质条件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陶器的发达程度往往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陶器在种类、质量、普及度上都远超西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中国能发展出更丰富的饮食文化。

其次,燃料供应是另一关键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主要燃料是木材和干草。其中干草容易获取,但木材的采伐需要斧头、锯子等工具。

商周时期中国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考古发现的青铜器超过百万件,包括各种工具。虽然青铜器逐渐普及,但由于材料稀缺,仍难以满足全社会需求。春秋时期发明的铸铁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铁矿石被熔化成液态后浇铸成型。同时,周朝的高炉炼铜技术被应用于炼铁,西汉时期的冶铁竖炉日产量可达1吨。

铁器的普及使燃料获取更加便利。普通家庭也能获得足够的燃料,配合陶制蒸具,就能在家蒸制馒头。比如侯马遗址出土的数万件陶模,就反映了当时冶金业的发达程度。

相比之下,西方历史叙述中虽然强调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辉煌成就,但实际发现的金属工具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西方在14世纪前不会铸铁技术,采用的是效率低下的块炼铁工艺,导致铁器难以普及。金属工具的缺乏又限制了燃料的获取,使得西方社会不得不采取集中供应食物的方式。硬面包可以长期保存,而馒头容易变质,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蒸制面食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不发展蒸制面食技术,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陶制蒸具和金属工具。这些物质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只能选择耐储存的硬面包,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发展出丰富多样的蒸制面食。如果按照西方历史叙述的文明程度,本不应出现长期食用硬面包的情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靖康之耻:从亡国之痛到复仇之路 北宋的覆灭: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在十二世纪的中国北方,辽国与北宋...
原创 商... 牧野之战:改写商周历史的决定性战役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牧野之战堪称最富戏剧性的转折点。令人费解的...
原创 蒋... 1950年3月,国民党陆军将领袁守谦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的消息在军政界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平日行事低调的...
原创 清...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位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张之洞。这位在清朝末年叱咤风云的大学士,不仅位极人臣,更以超...
原创 中... 上世纪70年代末,曾仕强教授曾提出一个轰动性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观点在当时引发了热...
留给孩子最好的财产,从来不是金... 晚清名臣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名垂青史,他还修身自持,为后代树立了极佳的榜样。 他曾写过一...
原创 北... 改写后的文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壮丽篇章。在这条奔腾...
原创 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登基后,他立下重誓要肃清...
原创 太... 李秀成带着二十万太平军,从苏州杀回南京,气势汹汹地冲向雨花台。对面湘军不到三万人,怎么看都像是要碾过...
原创 晚... 【摄影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术最早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这项革命性技术让历史瞬间得以凝固保存。在第...
破解博物馆“一票难求”,有啥妙... 游客参观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游客在湖南怀化市博物馆参观。张卓摄/光明图片 编者...
原创 “... 明末风云:李自成与高桂英的乱世传奇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小冰河期的严寒席卷大地,庄稼连年...
昔日的“情商课”:民国白话尺牍... 书信,预设着人们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境。长久以来,作为以文字代替语言实现沟通的媒介,书信承载着连接信笺...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960年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大宋朝,被"禅让"为皇帝,这一年赵匡...
寻味记丨穿越回7000年前的宁... 中国人对吃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开发各类美食了,而且丰富...
原创 汉... 卫子夫与汉武帝:一段改变汉朝命运的姻缘 说到汉武帝刘彻,就绕不开他的皇后卫子夫。这段看似寻常的宫...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三千年顶...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2...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 良渚玉器、汉代漆器、明代镶红宝石金冠逐一陈列;出土于河南的楚国青铜神兽与来自湖北的曾国铜镈钟同台展示...
原创 古...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这四位绝代佳人,用倾国倾城的容颜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
原创 日... 雪后激战:八路军716团的英勇反击 1939年2月4日清晨,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雪终于停歇。天空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