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开拓西域后,两汉时期多次派遣使者出访西域各国,其中就包括与安息帝国的交往。《史记》和《汉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中亚、西亚的风俗民情。值得注意的是,张骞等汉朝使节不仅带回了西域见闻,还引进了不少当地蔬菜作物,这说明他们观察细致,懂得挑选对中原有益的实用物品。
根据西方历史记载,西亚地区自古就有食用面包的传统。比如在苏美尔文明和安息帝国时期,面包就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特别是安息帝国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其饮食文化融合了波斯、希腊等多种元素,面包在当地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面包是安息帝国的主食,汉使连蔬菜都引进了,为何没有带回面包制作技术?答案其实很直接:我们现在吃的松软香甜的面包是现代工艺的产物。古代的面包不仅坚硬如石,而且味道寡淡,甚至难以下咽。
关于古代面包的硬度,历史资料中有很多记载。据说那时的面包硬到可以当砖头使用。更糟糕的是,为了增加分量,面包里常常掺入木屑、碎石等杂质。即便在现代,我们还能看到欧洲人用电锯切面包的视频。面对如此糟糕的食物,汉使自然不会考虑引进。这正体现了古人挑选外来物品时的明智判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蒸制松软面食的技术,比如馒头、包子等。虽然古代的馒头也不加糖等调味料,但至少口感松软。这就引出一个新问题:既然蒸馒头技术并不复杂,为何西亚、欧洲等广大地区的人们宁愿啃硬面包也不学做馒头?
首先,蒸制工具是关键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蒸馒头,首先要有合适的蒸具。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243万年前,山西西侯度人就已开始使用火。到2万年前,中国人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制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容器。此后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到5000年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陶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工艺越来越精湛,如屈家岭陶器的烧制温度可达千度;二是种类越来越丰富,包括炊具、蒸具、酒器等;三是使用越来越普及,普通人家也能拥有陶器。进入青铜时代后,贵族阶层又制作了青铜蒸具,商周遗址中就出土了不少这类器物。
在这样的技术积累下,中国人发明蒸食可谓水到渠成。利用下层煮食、上层蒸制的设计,既节省燃料又提高效率。随着小麦脱麸技术的进步,蒸制面食自然就发展成了蒸馒头,这一技艺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反观西方,虽然其历史叙述中强调环地中海地区制陶业发达(西亚约8900年前出现陶器),但除了近代发现的少数精美陶器外,整体上陶器种类稀少,特别是缺乏蒸具,普及程度也远不及中国。没有合适的蒸具,自然无法发展出蒸制面食的技术。这与其说是技术能力的不足,不如说是物质条件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陶器的发达程度往往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陶器在种类、质量、普及度上都远超西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中国能发展出更丰富的饮食文化。
其次,燃料供应是另一关键
在宋朝之前,中国的主要燃料是木材和干草。其中干草容易获取,但木材的采伐需要斧头、锯子等工具。
商周时期中国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考古发现的青铜器超过百万件,包括各种工具。虽然青铜器逐渐普及,但由于材料稀缺,仍难以满足全社会需求。春秋时期发明的铸铁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铁矿石被熔化成液态后浇铸成型。同时,周朝的高炉炼铜技术被应用于炼铁,西汉时期的冶铁竖炉日产量可达1吨。
铁器的普及使燃料获取更加便利。普通家庭也能获得足够的燃料,配合陶制蒸具,就能在家蒸制馒头。比如侯马遗址出土的数万件陶模,就反映了当时冶金业的发达程度。
相比之下,西方历史叙述中虽然强调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辉煌成就,但实际发现的金属工具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西方在14世纪前不会铸铁技术,采用的是效率低下的块炼铁工艺,导致铁器难以普及。金属工具的缺乏又限制了燃料的获取,使得西方社会不得不采取集中供应食物的方式。硬面包可以长期保存,而馒头容易变质,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蒸制面食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不发展蒸制面食技术,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陶制蒸具和金属工具。这些物质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只能选择耐储存的硬面包,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发展出丰富多样的蒸制面食。如果按照西方历史叙述的文明程度,本不应出现长期食用硬面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