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丽时期,对宋代台谏制度的借鉴,如何发挥实质性作用?
迪丽瓦拉
2025-10-08 11:32:36
0

高丽王朝在建国初期,其官僚体系明显受到宋朝官制的深刻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枢密院制度的引入。当时,负责监察的台官和谏官常常被统称为台谏,这种称谓本身就体现了高丽借鉴了宋朝将台谏职能合并的治理模式。在北宋时期,监察机构的权力得到显著加强。宋太祖时期建立了以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为核心的中央机构体系,这三个重要部门共同执掌国家大政方针。

枢密院作为军事决策机构,其设立有效分散了宰相的军政大权。为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北宋特别注重保持谏官的独立性,专门设立了独立的谏院。宋真宗在天禧元年(1017年)做出重要改革,首次在门下省官署旁另设谏院,这一制度创新使谏官摆脱了宰相的直接控制。到了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朝廷又将门下省迁往他处办公,原址则完全改为谏院使用,这样谏院就与中书省、门下省彻底分离,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此时的谏官可以不受宰相干预,与御史台协同工作,形成对相权的有效制衡。

但这一制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发生改变。随着三省制的恢复,谏院被撤销并重新并入中书门下。直到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重组三省机构,再次设立独立谏院,使其脱离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管辖。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宋代谏院曾多次成为独立监察机构,台官与谏官职能合并,共同发挥着制约宰相和枢密院的重要作用。

高丽王朝在显宗时期,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女真族威胁,将原有的中枢院改制为枢密院,大大提升了这一机构的地位。到文宗统治时期,边疆女真问题持续恶化,加上国内门阀世族势力不断扩张,战事频发导致国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国王想要维持中央集权面临巨大挑战。为此,高丽王朝有选择性地吸收了宋朝的中央官制,特别是在睿宗时期进行改革,规定枢密院不能单独决定军国大事,中书门下的宰辅大臣也要参与边疆军事决策,从而形成对枢密院权力的有效制衡。

不过,这种由宰辅和枢密院共同议政的制度也带来新的问题。宰臣过度介入军事事务,反而影响了朝政的稳定运行。肃宗时期,高丽效仿宋朝设立了独立谏院,进一步强化了谏官的独立性。为平衡宰辅和枢密院的权力,睿宗还完善了监察制度,将台官和谏官职能合并为台谏,专门负责监督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从此,台谏系统成为国王的重要支持力量,其制约作用日益凸显,谏官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这一制度创新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朝鲜王朝,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谏官与御史的职责各有侧重。谏官主要负责向君主提出建议和规劝,而御史则专司监督和纠察百官。虽然唐朝的御史台制度并未明确规定御史具有谏诤职能,但在实际运作中,台官确实可以参与谏诤,只是这一功能不太突出。到了北宋时期,除了原有的弹劾纠察职能外,谏诤作用得到明显加强。高丽则更进一步,让台官同时承担谏诤职责,实现了台谏职能的真正融合。比如北宋曾派遣承信郎许立、进武校尉林大容等出使高丽,因睿宗接待礼仪不当,就遭到高丽台谏官员的严厉批评。

台谏官员经常联合行动,有时甚至敢于质疑国王的诏令。弹劾权原本是唐朝御史台的专属职能,通常由御史大夫、中丞和侍御史等高级官员行使,但后来谏官也逐渐获得了这项权力。在高丽,台谏联合弹劾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与北宋的做法颇为相似。例如毅宗时期,内侍官员郑諴仗着国王宠信,行为多有僭越。当国王偏袒郑諴,将举报他的御史小吏关押时,台谏官员集体抗议,以闭门罢官相抗争,最终迫使国王妥协,罢免了郑諴等人的职务。

此外,台谏还经常要求重新起用那些刚正不阿的官员。毅宗时期,台谏联名上奏,请求召回因正直敢言而被贬的御史台小吏李份,同时要求将违法乱纪的郑叙、梁碧、金旵等官员流放边疆。通过台谏的持续施压,国王往往不得不严惩不法官员,从而维护了朝纲的公正和政局的稳定。

高丽的监察制度是在吸收新罗司正府和泰封国内奉省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唐宋制度逐步发展而成的。虽然高丽引进了大量唐宋官制,但仍保留了许多本土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型官制体系。不过,高丽特殊的政治环境——特别是贵族势力强大而王权相对弱小的现实,给监察制度的实际运作带来巨大挑战。有时国王连单独接见大臣都会受到限制,比如白任至因私事谒见国王,虽然受到礼遇,却招致朝臣的非议。洪汝河就曾指出,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违背了君臣之道,导致高丽始终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君臣礼制。

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成为高丽的土俗特征。朝鲜中期的学者沈光世(1577-1624年)对此深有感触,他在著作中写道:高丽五百年间,权臣相继专权。虽经整顿终难改,恐是天命非人力。尽管高丽前期就建立了御史制度,但在贵族政治和王权式微的大环境下,这一制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到高丽中期,武臣势力崛起成为新的权贵阶层,更削弱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导致高丽前期的御史台逐渐丧失弹劾权,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政坛上的重大隐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靖康之耻:从亡国之痛到复仇之路 北宋的覆灭: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在十二世纪的中国北方,辽国与北宋...
原创 商... 牧野之战:改写商周历史的决定性战役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牧野之战堪称最富戏剧性的转折点。令人费解的...
原创 蒋... 1950年3月,国民党陆军将领袁守谦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的消息在军政界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平日行事低调的...
原创 清...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位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张之洞。这位在清朝末年叱咤风云的大学士,不仅位极人臣,更以超...
原创 中... 上世纪70年代末,曾仕强教授曾提出一个轰动性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观点在当时引发了热...
留给孩子最好的财产,从来不是金... 晚清名臣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名垂青史,他还修身自持,为后代树立了极佳的榜样。 他曾写过一...
原创 北... 改写后的文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壮丽篇章。在这条奔腾...
原创 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登基后,他立下重誓要肃清...
原创 太... 李秀成带着二十万太平军,从苏州杀回南京,气势汹汹地冲向雨花台。对面湘军不到三万人,怎么看都像是要碾过...
原创 晚... 【摄影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术最早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这项革命性技术让历史瞬间得以凝固保存。在第...
破解博物馆“一票难求”,有啥妙... 游客参观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游客在湖南怀化市博物馆参观。张卓摄/光明图片 编者...
原创 “... 明末风云:李自成与高桂英的乱世传奇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小冰河期的严寒席卷大地,庄稼连年...
昔日的“情商课”:民国白话尺牍... 书信,预设着人们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境。长久以来,作为以文字代替语言实现沟通的媒介,书信承载着连接信笺...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960年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大宋朝,被"禅让"为皇帝,这一年赵匡...
寻味记丨穿越回7000年前的宁... 中国人对吃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开发各类美食了,而且丰富...
原创 汉... 卫子夫与汉武帝:一段改变汉朝命运的姻缘 说到汉武帝刘彻,就绕不开他的皇后卫子夫。这段看似寻常的宫...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三千年顶...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2...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 良渚玉器、汉代漆器、明代镶红宝石金冠逐一陈列;出土于河南的楚国青铜神兽与来自湖北的曾国铜镈钟同台展示...
原创 古...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这四位绝代佳人,用倾国倾城的容颜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
原创 日... 雪后激战:八路军716团的英勇反击 1939年2月4日清晨,持续了一天一夜的大雪终于停歇。天空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