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持续高温,走在街头感觉鞋底都要化了,突然就想起以前看到的唐朝消暑法子 —— 那叫一个绝,比现在的空调还带劲儿。
你别说,唐朝人是真会享受。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一到夏天就躲进自家的 “自雨亭”。这亭子听着雅致,其实就是个纯天然的降温神器。我查过资料,哦不对,是之前看《唐语林》里写的,说是把井水或者河水引到屋顶,让水顺着屋檐往下流,整个亭子四周全是水帘,跟瀑布似的。
想想那画面,外面太阳毒得能晒脱皮,亭子里水声哗哗的,凉气顺着水流往屋里钻。有记载说唐玄宗的凉殿更夸张,“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意思是三伏天坐在里面,冷得跟有冰似的。这降温效果,现在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用得起的。得先傍水建亭子,还得有专门的机械装置把水抽到屋顶 —— 有点像古代的水车,得有人不停忙活才行。长安太平坊有个叫王鉷的大官,他家的自雨亭在当时特别出名,史书里特意提了一嘴 “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秋天的凉快劲儿,夏天就能享受到。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刘禹锡那句诗:“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以前读只觉得画面美,现在才反应过来,这写的不就是自雨亭里的景象嘛?红酒杯里的光影晃啊晃,跟漏下来的雨水似的,水帘透着风,别提多舒服了。
其实唐朝不止自雨亭,宫里还有更复杂的 “空调系统”。除了屋顶流水,殿里还装了水力风扇,一边流水降温,一边风扇吹着凉气。有个姓卢的学士夏天去见皇上,愣是在凉殿里冻得直打哆嗦,根本待不住。这要是换成现在,估计得裹个外套才能进去。
不过话说回来,这都是权贵阶层的享受。普通老百姓哪有这条件?顶多就是摇个扇子,或者去河边纳凉。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吹空调。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没有电没有压缩机,全靠水循环和蒸发降温,比现在的空调还环保。
我之前去西安旅游,路过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那地方就是当年的太平坊旧址,王鉷的自雨亭大概就在那一片。当时还不知道这段历史,早知道就多待一会儿,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这里全是流水潺潺的凉亭,该多惬意。
对了,除了自雨亭,唐朝人还有藏冰的法子。冬天把河里的大冰块凿下来,藏在地下冰窖里,夏天再取出来用。但那也只有皇室和大官能用得起,杨国忠甚至还把冰雕成山摆在宴席上,奢侈得没边儿。相比之下,自雨亭倒显得 “接地气” 些,毕竟靠的是自然原理,不是消耗储备的冰块。
现在的空调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点韵味。要是能复原一个自雨亭,夏天坐在里面喝茶听雨,既能降温又能赏景,可比盯着空调外机强多了。就是不知道现在的小区让不让这么折腾 —— 估计物业得找上门。
真的,有时候觉得古人的生活比我们有意思多了。没有电子产品,却能把自然规律玩得明明白白,光是一个消暑的亭子,都藏着这么多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