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初,刘备刚当上汉中王不久,就传来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在攻打襄樊时,被盟友孙权从背后捅了一刀。荆州失陷,关羽在撤退途中遭遇埋伏,最终在临沮被吴军擒杀。这个消息让刘备瞬间暴怒,他完全听不进诸葛亮等人的劝告,执意要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结义兄弟报仇雪恨。
221年夏天,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刘备终于集结大军正式出兵。他派出吴班、冯习、张南三位将领率领三万精锐作为先锋,率先攻入吴国境内。这支先锋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击败了吴将李异、刘阿的守军,成功占领了战略要地秭归。与此同时,刘备还做了周密的部署:让老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防备魏国偷袭;派谋士马良深入武陵山区,争取当地少数民族五溪蛮的支持。
从战略布局来说,刘备的安排相当周全。当时从蜀地进攻东吴,唯一可行的路线就是险峻的长江三峡。蜀汉水军实力薄弱,吴班、陈式率领的水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东吴名将陆逊最担心的就是蜀军水陆并进,但蜀军水军实力不济,让他可以安心地在夷陵以逸待劳。
面对地理劣势,刘备只能采取最稳妥的策略:沿长江两岸布防。他让黄权守住北岸防备魏国,派马良联络五溪蛮增强兵力,等待决战时机。如果不是后来刘备犯下致命错误,把军营设在密林深处给了陆逊可乘之机,这场战役的胜负还真不好说。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陆逊抓住机会发动火攻,熊熊烈火中吴军大举反扑。朱然率部突破蜀军前锋,与韩当一起直插蜀军后方的涿乡。蜀军损失惨重,张南、冯习等将领和五溪蛮首领沙摩柯战死沙场,杜路、刘宁被迫投降。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退守马鞍山,又被陆逊团团围住。在傅肜拼死断后掩护下,刘备才得以趁夜突围,狼狈逃回永安。
更糟糕的是,驻守北岸的黄权因为归路被断,无奈之下只能投降魏国。不过魏文帝曹丕对他礼遇有加,倒也算因祸得福。
这场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损失兵力超过五万,粮草辎重几乎全部丢弃,战船军械损失殆尽。更致命的是损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张南、冯习、傅肜、程畿、马良等人或战死或投降,蜀汉的疆域也缩水到永安一带。这场惨败直接改变了三国格局,其重要性不亚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张飞在东征前遇刺身亡外,蜀汉的核心将领都得以保全。不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刘备带去的都是蜀军的中生代将领,他们虽然名气不如关羽、张飞,但都是刘备精心培养的未来栋梁。这些将领若能活下来,本可以成为蜀汉未来的中流砥柱。
比如冯习,虽然史料记载很少,但学者推测他可能就是曹操旧将冯楷。在夷陵之战初期,他与吴班配合默契,成功攻破吴军防线,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张南的情况类似,很可能是袁绍旧部投奔刘备的将领,因资历深厚担任前部都督。
傅肜的壮举尤其令人敬佩。在马鞍山之战中,他舍命断后,为刘备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他的儿子傅佥后来也像父亲一样英勇战死,留下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的千古佳话。
还有刚烈忠直的程畿,在撤退时拒绝抛弃辎重逃命,反而持戟迎战追兵,最后壮烈牺牲。马良作为蜀汉五常之一,成功说服五溪蛮出兵助战,却在归途中不幸遇害。
最令人唏嘘的是黄权。这位镇北将军因为直言进谏被刘备发配到北岸驻守,手下仅有五千人马。当他被迫降魏后,刘备却自责地说:是我对不起黄权,并厚待他的家人。后来黄权在魏国官运亨通,其子黄崇在蜀国也官至尚书郎,最终为蜀汉战死。
这些将领虽然名声不显,但都是能力出众的将才。他们的过早陨落,直接导致蜀汉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就痛心疾首地提到将领青黄不接的困境,连一些低级军官的名字都要一一列举,可见夷陵之战给蜀汉造成的损失有多么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