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政权后,按照儒家立嫡以长的传统,将嫡长子朱标立为太子。这位太子德才兼备,深得朝野敬重,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太子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陷入继承人选的两难境地。
在众多皇子中,燕王朱棣其实颇具雄才大略,但朱元璋最终却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不过这位开国皇帝对儿子们也算仁至义尽,不仅分封领地,还配备精兵护卫,最少的藩王能拥有三千人的卫队。
起初朱棣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作为一方藩王,他坐拥富庶封地,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后来因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他不得不逃往燕京(今北京)避难。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得正式封他为燕王。
由于朱棣军事才能出众,朱元璋在抵御蒙古入侵时不得不倚重他。但这位多疑的皇帝既要用儿子打仗,又担心其势力坐大,便在朱棣身边安插了大量眼线。临终前,朱元璋特意召见心腹大臣,留下燕王已病四字密令,暗示继位者要铲除朱棣以绝妙的政治隐喻——病即患,除病实为除患。
可惜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未能参透祖父的深意。这位仓促继位的皇帝在权臣怂恿下贸然削藩,却因根基未稳而激起诸王反抗。起初朱棣尚能隐忍,甚至主动携子入京示忠。但当得知兄弟遭害后,为求自保,这位实力最强的藩王终于起兵靖难。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若建文帝能先巩固皇权,或及时除掉朱棣这个心腹大患,或许明朝历史就会改写。但正是这一系列阴差阳错,最终造就了那位开创永乐盛世的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