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沉溺享乐,朝政日渐荒废,曾经强盛的帝国此时已是暗流涌动。在歌舞升平的表面下,一个巨大的危机正在边境悄然酝酿。
自唐朝开国以来,朝廷虽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但始终未让其执掌重兵。开元盛世时期设立的节度使一职,最初都由汉族官员担任。这些节度使中不乏文官出身者,如张嘉贞、张说等人都因政绩卓著而升任宰相。然而李林甫执掌朝政后,为阻断出将入相的晋升通道,向唐玄宗进言:文官领兵,往往怯战,不如任用寒门子弟或胡人将领。胡人骁勇善战,寒门又无党羽势力。这一建议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格局。
玄宗采纳李林甫之言后,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胡人将领相继出任节度使,掌控地方军政大权。随着募兵制的推行,边镇兵力急剧膨胀至四十八万之众,远超长安十二万的中央禁军,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危险局面。其中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八万精锐边军,早已暗藏反心。
在李林甫主政时期,安禄山尚有所忌惮。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去世后,继任的杨国忠与安禄山势同水火。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联合多族部队共十五万人在范阳起兵。令人震惊的是,玄宗起初竟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直到叛军连克数城才仓促应对。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朝廷接连犯下致命错误:先是处死善战将领封常清、高仙芝,又强令中风未愈的哥舒翰冒险出战,导致二十万大军在潼关外全军覆没。长安门户洞开之际,玄宗仓皇西逃。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迫自缢。最终玄宗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另立朝廷,盛唐气象就此终结。
这场动乱暴露出唐朝军事制度的致命缺陷:过度放权边镇、中央军备废弛、用人失察。一个曾经让四方来朝的强大帝国,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昏聩与制度的漏洞中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