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被低估的能臣:从仰慕刘备到曹魏三公的陈矫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曹魏凭借广阔的疆域、强大的军力以及众多人才,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在星光熠熠的曹魏朝堂上,许多能臣的功绩常被忽视,陈矫便是其中之一。他虽不如司马懿、荀彧等人闻名,却官至司徒(三公之一),甚至曾对刘备心怀敬仰,早年还婉拒过孙策与袁术的招揽。
早年经历:乱世中的选择
陈矫(?-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今安徽天长西北,现属江苏如皋)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矫为避战祸迁居江东。当时江东由孙策和袁术掌控,两人均派人邀请他出仕,但陈矫均未接受,最终选择返回家乡广陵。
后来,广陵太守陈登赏识其才华,任命他为郡功曹。在交谈中,陈矫直言自己最敬佩的英雄是刘备。这一态度可能与刘备的仁义之举有关——当年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谦时,诸侯皆作壁上观,唯有势单力薄的刘备挺身相助。尽管刘备未能久留徐州,但陈矫对他的钦佩始终未变。不过,命运使然,陈矫最终并未投奔刘备,而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为树立威信,孙权出兵攻打广陵。危急时刻,陈登派陈矫向曹操求援。陈矫冷静分析局势,成功说服曹操派兵解围。曹操对其才能大为赞赏,欲留他在麾下效力,但陈矫再次婉拒。
效力曹魏:从地方官到朝廷重臣
公元201年陈登病逝后,陈矫应曹操征召,出任司空掾属。建安十四年(209年),他升任征南将军长史,后调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积压案件极多,囚犯久押不决。陈矫到任后雷厉风行,迅速厘清陈年旧案,展现出不俗的治政能力。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征,陈矫被提拔为丞相长史。次年,他随军讨伐汉中的张鲁。曹操称魏王后,陈矫晋升尚书,进入权力核心。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建魏,陈矫继续主管吏部,受封高陵亭侯,后升任尚书令。在三国时期,尚书令职权堪比丞相,例如刘备麾下的法正便曾任此职。至此,陈矫已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宰相,但其仕途仍未到达顶点。
位极人臣:晚年荣宠与遗憾
太和元年(226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陈矫晋封东乡侯,食邑六百户,地位远超此前的亭侯。因他为人刚正,深得曹叡信任,不久又升为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元年(237年),陈矫迎来仕途巅峰——升任司徒。在曹魏,司徒与太尉、司空并称“三公”,是最高官职。例如,司马懿因抵御诸葛亮北伐之功,于235年升任太尉。此时的陈矫已与司马懿平级,堪称位极人臣。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七月,陈矫因病去世,谥号“贞”,留下未竟之功与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结语
陈矫的一生,既有对刘备的仰慕,也有对曹魏的忠诚。他从地方小吏起步,凭借才能与机遇步步高升,最终跻身三公。尽管后世对其记载不多,但他在司法、军事、朝政上的贡献,无疑是曹魏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