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卫国曾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诸侯国,其国力之强盛令周边大国都不敢小觑。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封国,卫国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尊崇。当时,就连强大的齐国也多次主动与卫国联姻,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两国关系,这充分展现了卫国在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政权传到卫庄公手中时,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开始走向衰落。宫廷内斗不断,外患频仍,最终导致卫国国力大损,不得不依附于其他强国以求生存。 战国时期,卫国宗室成员纷纷出走他国,其中就包括后来名震天下的公孙鞅。作为卫国庶出宗室子弟,公孙鞅自幼聪慧过人,尤其对刑名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他离开故土来到魏国,在相邦公叔痤府中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颇为赏识,常常亲自指点他治国理政之道。然而好景不长,年事已高的公叔痤很快病入膏肓。在生命最后时刻,这位老臣仍不忘为国举贤。当魏惠王前来探望时,公叔痤极力推荐公孙鞅,甚至不惜以性命担保:此子乃国之栋梁,大王若不用之,必杀之以免后患。可惜魏惠王并未将这番忠告放在心上。
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敏锐地察觉到魏国已非久留之地。在参加完恩师的葬礼后,他毅然西行入秦。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大举伐魏。足智多谋的公孙鞅设下圈套,以会盟为名诱捕魏将公子卬,随后发动突袭大败魏军。此后魏国接连遭受重创,连都城安邑都岌岌可危。魏惠王不得不将国都东迁至大梁,同时因太子申早逝,改立公子赫为新太子。 两年后,秦孝公驾崩,公孙鞅遭人构陷,被迫逃回魏国。然而魏惠王对他恨之入骨,下令紧闭城门,严禁其入境。走投无路的公孙鞅只得返回秦国举兵反抗,最终兵败身亡,落得车裂的下场。魏惠王三十五年,为对抗强秦,魏国与齐国在平阿会盟。此后魏惠王励精图治,亲自巡视军队,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邹衍、淳于髡、孟子等名士相继来到大梁。次年,魏国在甄城与齐国再次会盟,并开创性地在国君在位时改元。 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能扭转魏国颓势。改元元年,魏国虽在徐州与诸国会盟称王,但国力依旧每况愈下。次年,秦将大败魏军于雕阴,斩首四万余人,夺取河西之地。此后数年,汾阴、皮氏、焦地相继沦陷。改元七年,为对抗楚国,魏国暂时与秦国修好,双方互换领土。五年后,魏国在襄陵再败于楚,各国在啮桑会盟商议对策。改元十三年,被逐出境的张仪返魏任相,但魏国局势依然未见好转,反而又失曲沃。 改元十六年,心力交瘁的魏惠王与世长辞,谥号惠成王。下葬之日天降异象,鹅毛大雪夹杂着冰雹倾盆而下,冰雹大如牛眼,将城墙都砸出裂痕。送葬队伍不得不搭建栈道前行。群臣担心恶劣天气会酿成事故,建议延期下葬。但太子魏赫以延期不孝为由执意进行。最终在惠施的劝说下,才决定暂缓葬礼。这场异常的天象仿佛预示着魏国的国运,曾经称霸中原的强国,如今已是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