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内陆国迈向欧亚交通枢纽的战略转型
在中亚广袤的土地上,哈萨克斯坦作为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低调的姿态。然而,随着中欧班列传统路线因波兰的阻碍而受阻,哈萨克斯坦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试图重塑欧亚大陆的物流格局。
中间走廊计划:哈萨克斯坦的物流雄心
据《观察者网》2025年9月24日援引《彭博社》报道,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兼国民经济部长茹曼加林近日透露,该国计划大幅提升中间走廊(又称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的运输能力。这条替代路线将中国货物经哈萨克斯坦运至里海,再通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进入欧洲,从而绕过俄罗斯的传统陆路通道。哈方目标是将该走廊的年运输量从450万吨提升至700万至1000万吨,助力该国从内陆国转型为陆联国。
这一战略不仅展现了哈萨克斯坦的物流野心,更折射出其摆脱对俄依赖的决心。近年来,中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而军事领域的合作同样引人注目——哈方正逐步以中式装备替换俄制武器,构建全新的国防体系。
军事转型:从俄式依赖到中械体系
历史上,哈萨克斯坦军队长期依赖俄制装备,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近年来,哈军陆续引进了中国的无人机、防空系统、装甲车辆等装备,形成体系化换装趋势。例如:
- 航空装备:最新接收的8架运-8F-200W运输机,明显用于替代俄制安-12等机型;
- 无人机力量:翼龙-1察打一体无人机(可搭载AKD-10导弹)和彩虹-4巡逻无人机已投入边境任务;
- 本土化生产:TAIMAS 8×8步兵战车采用中国炮塔技术,与VN-1装甲车存在渊源;
- 未来可能引进:FD-2000(红旗-9出口版)、KS-1A(红旗-12出口版)等防空系统虽未确认,但传闻不断。
这种转型不仅是装备更新,更是战略自主的体现。中式装备的技术转让政策让哈萨克斯坦得以发展本土军工,例如BARYS-A装甲车便借鉴了中国的ZBL-08步战车设计。
地缘博弈:与俄罗斯的微妙平衡
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举措直接冲击俄罗斯利益。作为传统过境国,俄罗斯依赖中欧货运收取高额费用,而中间走廊将分流这部分收益。过去,俄罗斯尚能利用军售施压,但随着哈国装备来源多元化,这一手段已然失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军事标准的选择——一旦哈军防空、炮兵等核心装备全面中械化,俄制体系将难再回归。例如,若哈军放弃俄式152毫米火炮标准,未来采购必然转向中国同类型装备。
中立之道:多元合作下的国家自主
哈萨克斯坦的选择体现其中亚平衡外交智慧:既不依附俄罗斯,也不盲目站队西方,而是通过与中国等国的合作强化自主性。中国对哈投资增长、军事技术共享、物流通道共建,均为其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
正如茹曼加林所言,提升中间走廊运力仅是开端。在欧亚地缘棋局中,哈萨克斯坦正以交通枢纽与军事自主为支点,悄然改写自身角色——从一个被大国环伺的内陆国,转型为连接东西的关键陆联国。这一转变,或许正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寻求独立性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