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的前世今生:水运记忆与港口新篇
花都,这片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土地,原名花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这里的地形独具特色,可以用三山一水六平原来概括:北部群山连绵,占三成面积;中部水网密布,占一成面积;而广袤的平原则占据了六成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和东西两侧。 【水脉纵横的生态画卷】 花都的水系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流溪河发源于从化桂峰顶,蜿蜒流经北兴、杨荷等地;巴江河则源自清远马头岭,贯穿赤坭、炭步等镇;还有国泰河、新街河、大涡河、天马河等支流交织成网。这些河流不仅孕育了花都的农耕文明,更见证了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古渡口的前尘往事】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渡口码头是连接两岸的生命线。清代时,流溪河畔的石角、李溪渡口商船云集;巴江沿岸的横水渡星罗棋布,仅赤坭镇就有三处渡口。最令人神往的是横潭圩码头,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通明,商贾如云,形成了横潭夜月的著名景观。诗人曾用几点渔灯明远岸,一行雁影度沧浪描绘其盛况。 【现代港口的崛起】随着时代发展,1993年在巴江河下游兴建的花都港,开启了水运新篇章。这个现代化内河港口拥有2公里长的码头岸线,配备先进的装卸设备,单次可起吊70吨重物。如今的花都港已成为国家二类口岸,年吞吐量达10万标准箱,通过密集的航线网络连接香港、黄埔等重要港口。 从摇橹摆渡的古老渡口,到塔吊林立的现代港口,花都的水运史正是这片土地发展变迁的生动缩影。那些斑驳的拴船柱、废弃的码头遗址,与现代化的港区交相辉映,诉说着三山一水间绵延不绝的商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