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天下豪杰纷纷占地为王,割据一方,这些割据势力有李渊、薛举父子、李轨、梁师都、刘武周、高开道、窦建德、刘黑闼、李密、王世充、徐圆朗、杜伏威、辅公祏、李子通等等,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李密。
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家族李氏。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太师、魏国公的李弼,祖父李曜是北周的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柱国大将军、蒲山公,深受隋文帝杨坚的信任。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李密自幼便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兵法与谋略,《旧唐书》称他 “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
开皇年间,李密袭爵蒲山公。但李密并不是那种爱财如命的人,他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果然是有大志向的人才做得出来。
少年时期的李密,曾担任隋炀帝的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这是皇帝与太子身边的近臣,前途无量。有一次,隋炀帝在朝堂上见到李密,见他 “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私下问亲信大臣宇文述这是何人,宇文述说:“他是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 隋炀帝说:“这个小孩相貌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宇文述便找了个借口,将李密调离了东宫,李密或许早就不满意这份差事,索性以 “养病” 为由辞官,回家专心读书。
辞官后的李密,并未消沉,反而隐居起来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他曾拜当时著名的学者包恺为师,学习《汉书》,常常手不释卷。有一次,他骑着一头黄牛准备去拜访老师包恺,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这就是成语牛角挂书的由来,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苦读。
有一次,隋朝宰相杨素路过李密隐居的地方,他见这个少年如此好学,便上前询问,李密认出杨素后,从容应答,对答如流。杨素对他的才华极为赏识,便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李密的学识和气度,比你强多了,你们可以多交往。” 从此,李密与杨玄感结为好友,两人常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隋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句丽,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此时各地农民起义频发,杨玄感认为反隋的时机已到,便暗中联络李密,邀请他前来共商大计。李密接到消息后,立即前往黎阳,成为杨玄感兵变的核心谋士。
在黎阳,李密为杨玄感献上了三条计策:“第一条,北上袭取蓟州(今北京),切断隋炀帝的退路,让他腹背受敌,这是上策;第二条,向西进军,攻占长安,占据关中险要之地,号令天下,这是中策;第三条,就近攻打洛阳,但洛阳城防坚固,若久攻不下,隋军援兵到来,必败无疑,这是下策。”
个人浅见,对于上策,都说打蛇打七寸,涿郡就是隋炀帝的七寸,这样必能一举击溃隋炀帝的大军,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杨玄感根基很差,击败隋炀帝,杨玄感未必能笑到最后。反而中策我感觉是一条比较稳妥的方案,至少从秦汉以来,很多开国皇帝都是依靠关中地区,进而夺取天下,关中进可攻退可守,最差割据称王。李渊后来就是走的中策,最终笑到最后。
然而,杨玄感偏偏认为李密的下策是上策,选择了下策,他认为隋朝很多大臣家属都在洛阳,且洛阳是隋朝的东都,攻占洛阳能震慑天下,便率军攻打洛阳。
起初,杨玄感还打了几场胜仗,他就得意洋洋,自认为天下百姓都会响应他,早晚自己会夺取天下,这白日梦也做得太早了吧!期间,杨玄感抓了隋朝的内史舍人韦福嗣,他竟将他当做心腹,从此军中的事务便,不由李密一人主持。然而韦福嗣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真心归降的,所以每次商讨计谋,他都持模棱两可的态度。
后来杨玄感让韦福嗣写讨伐隋炀帝的檄文,韦福嗣坚决不肯写,李密便建议杨玄感将这人杀了,但是杨玄感却没采纳。事后,李密忍不住对身边人吐槽说:“楚公敢造反却不想着怎么取胜,我们这些人最终会成为俘虏。”没过多久,韦福嗣最终找机会逃回东都洛阳。
看到这里,不禁感慨这杨玄感都还没成功就已经开始猜忌身边人了,真是可悲!关键他竟然选择将一个俘虏当做心腹,真是服了,要知道对方如果不是利益共同体,怎么可能跟你一心呢,这么简单的道理,他都忽略了,杨素那么精明,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虎父无犬子,未必吧!
李密的担忧很快应验。洛阳守军凭借坚固的城防顽强抵抗,杨玄感久攻不下,而隋炀帝已从高句丽撤军,派大军前来镇压。杨玄感被迫率军向西进军,途中又多次拒绝李密的正确建议,最终被隋军击败,杨玄感自杀身亡,兵变失败。李密在混乱中逃脱,逃跑途中被隋军俘虏,押往高阳,准备处死。
在押解途中,李密用重金贿赂了押解的士兵,趁夜逃脱,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先是投奔了起义军领袖郝孝德,却都不受信任。无奈之下,李密只得隐姓埋名,在淮阳的一个村庄里教书度日,自称 “刘智远”。期间,他总认为自己郁郁不得志,便写下了一手五言诗: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李密有时候读着这首诗,自己就独自落泪。邻居对他的这种行为起疑,便去告官,太守赵佗下令各县逮捕李密,李密又再一次逃跑了。这情节大概就是水浒传宋江题反诗的原型吧,果然文学创造很多来源于现实。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