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15世纪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扩张,将许多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以英国为例,其本土面积仅24.41万平方公里,但在殖民巅峰时期,控制的土地竟高达3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41倍。从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再到南亚的印度,全球曾有56个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由于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太阳在任何时刻都能照到英国的领土,因此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殖民统治下的压迫必然引发反抗。殖民者对当地人民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强烈反抗,最终导致殖民体系崩溃。1756-1763年间,英国与普鲁士结盟,与法国、奥地利和俄国展开了一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七年战争。虽然英国获胜,但战争耗资巨大,财政陷入困境。为填补亏空,英国在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对北美十三州等殖民地课以重税,同时禁止殖民地与外国贸易及发展工业,以便垄断工业品销售。这些政策激化了殖民地的反抗情绪。
1775年,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北美十三州人民奋起反抗。仅用一年时间就击败英国殖民者,成功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全球殖民地人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相继摆脱英国统治。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更多国家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但令人意外的是,有两个殖民地始终拒绝独立。
一、波多黎各:不愿独立的美国领地
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由主岛及别克斯、库莱夫拉等小岛组成,总面积8870平方公里。1493年哥伦布发现该岛,将其称为圣胡安岛(现首府名)。1508年西班牙人建立殖民据点,次年正式殖民。当地印第安人沦为奴隶,在农场和矿场遭受残酷剥削。
18世纪英国崛起后,西班牙逐渐衰落使其在1898年美西战争中战败,波多黎各被美国夺取。1917年美国通过《琼斯法案》强行授予波多黎各人美国国籍。虽然1937年和1950年爆发过两次独立起义,但均告失败。1952年成为美国自由邦后,波多黎各获得自治权,同时享受美国巨额财政补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令人意外的是,波多黎各人不仅不再寻求独立,反而从1967年起举行6次公投要求成为美国第51个州。2012年公投中,61%民众支持建州。但美国出于经济考虑始终未予批准,形成一个想加入,一个不愿收的奇特局面。
二、法属圭亚那:最富裕的殖民地
位于南美洲北部的法属圭亚那面积8.3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万。这片土地先后被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争夺,最终由法国控制。与英属、荷属圭亚那(现圭亚那和苏里南)不同,法属圭亚那始终拒绝独立。
1975年,荷兰以支付35亿荷兰盾(约合15亿美元)的代价,才说服荷属圭亚那独立为苏里南共和国。而法属圭亚那因享受法国高额补贴(占GDP30%),人均收入是邻国巴西的4倍,坚决反对独立。最终法国将其设为海外省,居民享有完全法国公民权。如今这里不仅是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还是欧盟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两个特例表明,当殖民关系演变为互利共赢时,传统的独立诉求可能发生逆转。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利益往往比政治象征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