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言人生有四大喜事,金榜题名时便是其中之一。自隋唐开创科举取士以来,官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被打破,寒门学子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正如那句流传千古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描绘的,科举及第固然风光,但入仕后的升迁之路更为艰难。许多官员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偏远州县辗转,能跻身权力中枢者凤毛麟角。以清朝为例,正一品作为官员品级的巅峰,整个王朝276年间仅有24人获此殊荣,就连我们熟知的纪晓岚,终其官场生涯也止步于从一品。
追溯官制演变,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等。当时想要入仕必须获得权贵举荐,官阶划分极为细致:四品以下又细分下、中、上三等,出现了中上、中下等特殊称谓。这种制度本意是为拓宽选才渠道,但实际操作中反而形成了三十多个繁复的官阶等级。直到明清两代简化官制,才确立正从十八级的品阶体系,最低为从九品,最高为正一品,有效避免了魏晋时期官多职滥的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正一品与从一品虽同属一品大员,实则有云泥之别。清代官场中,许多官员穷尽一生都无法跨越这道看似咫尺的鸿沟。史料记载,清代获得正一品实职的官员屈指可数,更多是死后追赠的虚衔。比如战功赫赫的富察·傅恒,这位平定准噶尔、金川之乱的国之栋梁,生前最高只做到从一品户部尚书,其正一品头衔竟是病逝缅甸后的哀荣。
当然也有例外,三朝元老张廷玉就是生前荣膺正一品的典范。作为雍正帝最倚重的股肱之臣,他不仅官居正一品,更获封保和殿大学士这一要职。清代正一品官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如张廷玉这般参与中枢决策的殿阁大学士;其二是太师、太傅等太子师保的荣誉虚衔;其三是领侍卫内大臣等武职要员。其中殿阁大学士制度承袭明制,清初设保和殿、文华殿等四殿二阁,每个殿阁分设满汉大学士各一员,故理论上正一品大学士定额24人。
不同殿阁的大学士职权迥异:武英殿大学士主理奏章批阅,文华殿大学士统辖百官,而张廷玉担任的保和殿大学士则负责修史撰诏、规谏帝王。值得一提的是,大贪官和珅在乾隆朝就出任文华殿大学士,从入仕到位列正一品仅用14年;而他的政敌纪晓岚,熬到82岁高龄才获授从一品协办大学士,两相对比令人唏嘘。
尽管殿阁大学士被视作宰相,但其权力远不及唐宋时期的同僚。他们更多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最终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这种精心设计的权力制衡,正是清代皇权高度集中的缩影。也正因如此,能在这条荆棘之路上登顶的官员,无一不是历经数十年宦海沉浮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