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有一位名叫杨旦的官员,他最终官至吏部尚书,是福建建安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家族背景显赫,是明朝初年著名大臣三杨之一杨荣的后人。杨旦的仕途起步于成化十九年,那年他顺利考中举人,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不过他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考中举人四年后,他参加会试却不幸落榜。直到弘治三年,他才以第二甲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这个成绩在当时被称为传胪。初入仕途时,他被任命为吏部验封司主事,虽然官职不高,但得到了当时的吏部尚书王恕的赏识。王恕发现这个年轻人办事干练,不久就提拔他为考功司郎中,主管官员考核工作。
王恕离任后,新任吏部尚书倪岳是个以严厉谨慎著称的官员。这位尚书大人对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眼,唯独对杨旦另眼相待。据说倪岳常在私下称赞杨旦处事公允,不徇私情。
倪岳之后继任的是性格古怪的马文升。这位尚书大人脾气急躁,整天板着脸,让下属都战战兢兢。就连深受前两任尚书器重的杨旦,也常常碰钉子。但马文升有个优点:他讲道理。每当与杨旦意见相左时,只要杨旦说得在理,他都会虚心接受。
有个典型事例:当时京城有个能说会道的官员被罢免,却通过关系让朝廷下令核查此事。马文升准备照办,但杨旦坚决反对。他引经据典地指出:自太祖开国以来,从无此等先例。若开此先河,日后官员纷纷效仿,朝纲必将大乱。马文升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杨旦的建议,上奏请求撤销核查命令。
弘治十七年,杨旦升任太仆寺少卿,主管皇家马政。一年后调任太常寺卿,负责宗庙礼仪。正德二年,因与当权宦官刘瑾不和,被贬为温州知府。直到正德六年刘瑾倒台,他才重获重用,先后担任应天府府丞、顺天府尹,最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并代理国子监事务。
当时明武宗朱厚照久无子嗣,杨旦深感忧虑。他联合兵部尚书张澯、礼部尚书乔宇,提议从宗室中挑选贤良子弟入宫培养。这个建议虽然因触及武宗颜面而被拒,但满朝文武都称赞杨旦的忠心可嘉。嘉靖三年秋,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