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回家一趟,得先出趟国,再入趟国,这地儿你还乐意叫它家吗?听着像个绕口令,但这却是克罗地亚南部人民几十年来的日常。他们的家,就像一块被掰开的饼干,中间夹着别人的地盘,想从这头到那头,就得在边境线上来回折腾。
这事儿得从地图上说起。你摊开一张欧洲地图,找到亚得里亚海,克罗地亚那条长得不像话的海岸线准能第一个抓住你的眼球。可你再仔细瞅瞅,就会发现不对劲儿。这条海岸线中间,被一个叫波黑的国家,硬生生楔进来一个24.5公里的小口子,像是在一块完整的玉璧上凿了个缺。这个缺口,就把克罗地亚分成了南北两半。南边那块“孤地”上,坐落着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杜布罗夫尼克,就是《权力的游戏》里君临城的取景地。
风景是真美,可当地人的日子是真憋屈。在没有桥之前,一个住在克罗地亚北边的人,开车去看望南边的亲戚,路上得经历四次边境检查:出克罗地亚进波黑,再出波黑进克罗地亚。这要是赶上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涌进来,那场面简直是灾难。光是排队盖章,三四个小时就没了,堵在路上看着家门不能回,那滋味,谁尝谁知道。这不仅仅是麻烦,更像是一种时时刻刻在提醒你的割裂感,仿佛自己的国家是不完整的。
于是,修一座桥,把被隔开的家园重新连起来,成了克罗地亚几代人的执念。这个念想,终于在2022年的夏天变成了现实。一座宏伟的佩列沙茨大桥横空出世,它没走寻常路,而是直接从海上跨了过去,绕开了波黑的领土,把佩列沙茨半岛和本土紧紧牵在了一起。通车那天,克罗地亚举国欢庆,人们说,这不只是一座桥,这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身份完整的象征。
但这桥的背后,故事可没这么简单。建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绕开你”。被绕开的波黑能没点想法吗?当初项目一启动,波黑就提出了抗议。他们的核心关切是:你这桥修这么高,会不会挡住我们大船进港的路?波黑全国就内乌姆这一个出海口,要是被你的桥给“封顶”了,那我们未来的港口发展不就歇菜了?为了这事,两国的外交官没少开会掰扯。根据国际海洋法,克罗地亚必须保证波黑的无害通行权。最终,经过反复磋商和技术论证,克罗地亚承诺大桥的净空高度达到55米,足以让所有类型的船只通行无阻,这场风波才算平息。如今桥通了,内乌姆市的过路生意确实少了不少,但当地人也乐得清静,不用再忍受旅游旺季那堵成一锅粥的交通了。你看,一件事儿,总有它的两面性。
更有意思的是这桥是怎么建起来的。这么大的工程,钱从哪来?人从哪来?克罗地亚自己掏腰包肯定费劲。这事儿最后成了一个国际合作的样板戏:欧盟的“凝聚力基金”大手一挥,掏了3.57亿欧元,占了总成本的八成五;而负责把图纸变成现实的,则是咱们中国的基建队伍。这可是中国企业头一回在欧盟境内,用着欧盟的钱,拿下的超级工程。这项目干得漂亮,按时保质完成,直接成了中国建造在欧洲的一张活名片。后来,欧洲不少国家想搞基建,都会想起这座桥,对中国队伍的实力也就多了几分信任。
你以为这就完了?地球的另一端,一出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正在上演。在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上,有个富得流油的小国叫文莱。这个国家地方不大,却同样被邻国马来西亚给分成了两半。首都所在的本土,和东边的淡布隆区,隔着一片海湾遥遥相望。过去,人们开车往来,必须得穿过马来西亚的林梦地区,一趟下来好几个小时。
2020年,一座长达30公里的淡布隆跨海大桥改变了一切。这座桥直接把两小时的车程,压缩到了短短的15分钟。其中技术最复杂、需要穿越原始雨林和沼泽地的一段高架桥,也是由中国公司承建的。为了保护桥下脆弱的生态环境,施工队可以说是踮着脚尖干活,生怕惊扰了林子里的猴子和沼泽里的鳄鱼,环保标准高得吓人。
这座桥的建成,本来只是为了方便。可谁也没想到,它很快就扮演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救命角色。大桥在2020年3月15日通车,没过几天,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马来西亚为了防疫,紧急关闭了所有陆路边境。这一下,要是放在以前,淡布隆区就成了一座彻底的孤岛,物资进不去,人也出不来。但在那个节骨眼上,这座崭新的大桥成了名副其实的“生命线”。食品、药品、医疗人员,都通过这座桥源源不断地运往淡布隆,确保了那里的社会稳定。一座为了便捷而建的桥,阴差阳错地成了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这恐怕是当初规划者们都始料未及的。
克罗地亚和文莱,用钢筋水泥给自己破碎的国土做了一次“缝合手术”,成功了。但并非所有被割裂的地方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文章开头提到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就是个让人唏嘘的例子。这块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一直靠着一条陆路走廊与本土相连。可在2022年之后,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立陶宛开始严格执行欧盟的制裁,禁止大量俄罗斯货物过境。加里宁格勒的陆路生命线一度被掐断,引发了剧烈的外交冲突。你看,没有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或者不受制于人的通道,飞地的命运就如同风中残烛,完全看邻居的脸色。
当然,桥梁的意义也可以远不止于“连接”。北欧的丹麦和瑞典,早在2000年就用一座厄勒海峡大桥,把哥本哈根和马尔默这两座城市连在了一起。这座桥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跨国都市圈,很多人住在生活成本更低的瑞典马尔默,每天坐火车穿过大桥,去丹麦哥本哈根上班。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这座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和知识经济的流动,它连接的已经不仅仅是两块土地,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历史在地图上随手画下的线条,往往会变成普通人生活中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而那些横跨山海的巨大钢铁造物,就像是人类用自己的意志和汗水,去修正历史留下的遗憾。它们是冰冷的,却也承载着最温暖的期盼。
这些桥梁,最终连接的,或许是回家的路,也或许,是通往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