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士兵表演自刎,杀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践不是个“好东西”
迪丽瓦拉
2024-11-23 15:51:39
0

原标题:令士兵表演自刎,杀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践不是个“好东西”

“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中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勾践在大多数人心中也一直是雄霸天下的英雄人物。

然而,易中天却评勾践“最不是个东西”。

近代以来流行“疑古”。官方用来盖棺定论的史书被“疑古派”嗤之以鼻,许多古代帝王被重新审视。

历史真相难以还原。所以,比起争论勾践其人秉性如何、功过几成,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因。

暴君

易中天之所以贬斥勾践,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件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见越国新主年少,便起兵伐越。双方兵戎相见时,勾践令敢死队列于阵前,前赴后继地表演自刎的戏码。阖闾看得入迷,越军趁机进攻,大败吴军,阖闾随后伤重身亡。

史载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大影响力,很少有灭国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夫差并没有趁胜灭掉越国的原因之一。此外,还存在很多贵族礼仪,军队规模比较少,战争时间也很短。

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让士兵集体自刎的说法听上去蹊跷,也是合理的——在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准备战前祭祀等环节的时候来这么一出,自然可以出其不意。

这件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勾践为了赢得胜利,不择手段的狠辣一面。但这无可厚非。

彼时吴王阖闾作为威震中原的“霸主”,其兵力是不可小觑的。吴军来势汹汹,勾践的处境正和项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时的一样,只有用非常手段才可能取得胜利。

勾践被夫差放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重视生产,几乎“家家有余粮”。为了削弱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一万石粮食,并在第二年归还了一万石煮熟的种子。吴国播种这批种子,最终颗粒无收,吴国也自此一蹶不振。

倘若此事属实,勾践未免显得“忘恩负义”。

粮食关系重大,不仅仅是士兵贵族,全国所有无辜百姓也要因此一并遭殃。饥荒爆发,成千上完的家庭全年颗粒无收,只能妻离子散,流民饿殍随处可见。这是怎样的惨状!

上古政权更替从鲜有屠杀百姓的情况,周初的战争也几乎不会波及到手无寸铁的人。而战国时期的战争陡然变得毫无礼仪可言,大批的壮丁和百姓被卷入其中。

战国不仁不义、礼崩乐坏的诸侯混战,可以说是从勾践这里便瞧见了端倪。相比之下,吴国仍然遵守着礼节。

文种是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勾践消灭吴国之后,想要北上中原称霸,与文种产生了分歧。文种开始拒绝上朝,随后在奸人的陷害下,勾践以文种谋反为由赐剑令其自刎。

此事是典型的“诛杀功臣”。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司马迁对勾践的评价,还说他“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不教将军见太平”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两位开国皇帝。

韩信、彭越和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建国不久,韩、彭二人便被刘邦借故杀害,英布恐殃及自身,起兵造反,不久兵败身亡。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不仅诛杀了李善长、蓝玉等与他在沙场上同生共死的老臣,更是诛杀连坐者数万人。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

对比被诛杀的文种,范蠡则及时地离开勾践。帝王皆是孤家寡人,身处权力的制高点迫使他们难以从义气出发考虑问题。在和平年代,手握重权的开国元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如范蠡一般隐逸,要么一生不得重用或直接命丧黄泉。

所以,并非勾践独个“不可共享乐”,而是一切帝王都不可能与功臣共享和平安乐。

英雄

勾践所做的最为人称道的事主要有二。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公元前494年,勾践大败于吴军,困于会稽,此时仅剩五千士兵。勾践听取了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求和,并携夫人和文种、范蠡等一起入吴,甘做吴王奴仆。

夫差以为勾践君臣真心归顺,两年后放虎归山,终究为自己留下巨大的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有交换质子的情况出现,有时是为了互相取信,有时则是弱国对强国有所求。秦始皇少年时期便曾在赵国做过质子。

质子是礼崩乐坏的象征,春秋初年“周郑交质”事件表明周王室的威严已经消失殆尽。

勾践在吴国的两年生活显然是一种质子交换行为,其本质自然是弱国“有所求”。所以,吴王夫差勾践回国可能也不仅仅是美人计的作用,而是遵守了不伤质子性命的旧习。

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从小接受着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何尝经历过吃糠咽菜、喂牛放马的生活?更不用提向自己的仇敌俯首称臣,低三下四。可见,此人忍耐力极强,也善于伪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提及,勾践床前挂有苦胆,每日都要尝一尝以提醒自己在吴国的屈辱经历,最终在这样的激励下,勾践成功壮大越国,报仇雪恨。

“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忘初心,做任何事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初衷,并付诸实践。

然而,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曾经有人做出质疑。首先,《史记》中并没有关于“卧薪”的描述。

再次,苦胆,只有新鲜猪胆尝来苦涩,风干或煮熟则苦味大减。若勾践每日悬挂的都是新鲜猪胆,有学者质疑这需要每日宰杀一头猪,不符合勾践勤俭的作风。

笔者认为,这并非疑点。没人买的苦胆必然是市场、屠户抛弃不要之物,所以只要想取也是十分容易的,何须每日专门为取胆而杀猪。

至于这“卧薪”,可能确实有后人添油加醋的成分。

结语

春秋末期本就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而勾践便是这场反叛运动的先锋,礼仪、规则被他尽数踩在脚下,文种代表的卿士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充斥着鲜血和传奇的战国即将拉开帷幕。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代,抛开仁义道德,如吴国一般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能走向衰亡,胜利的天平终究开始向那些缺乏人性的自刎表演、那些阴谋诡计倾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古代,武将的兵器往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例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秦叔宝的双锏,还有霍去病的梅花枪,...
中华文明瑰宝:迄今为止“中国”...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密码:制造于西周早期的何尊。在其内底铭文中“宅兹中国”四个字,是...
原创 假...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相互对立,局势极为动荡,战争不断。诸葛亮的北伐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
原创 宋... 公元976年,南唐灭亡,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这其中的痛苦与屈辱,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正如俗话所...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的乌江岸边,寒风卷着江水拍打着礁石。项羽握着只剩半截的画戟,身边的士兵倒得只剩十几个。...
原创 曹... 曹咎是项羽手下的一位大司马。在项羽率军攻打彭越时,委派曹咎守卫成皋。然而,曹咎未能守住成皋,最终被刘...
原创 赵... 赵王为什么一定要罢免廉颇呢?长平之战的惨败,赵王的责任非常重大。 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赵王难逃其责。...
原创 他...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割据纷争,许多英雄豪杰应时而起,加入了这场混战。而最终崛起并统一天下的李...
原创 汉... 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意思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饥肠辘辘时,可以吃匈奴的...
原创 原... 这是一组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清朝时期老北京城中的人物。拍摄者是英国传教士雒魏林,他在1861年到18...
原创 关...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在汉中沔阳自立为汉中王,并任命关羽为前将军,负责统领荆州,...
原创 中...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不被威胁,往往采取了许多手段来巩固统治,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原创 光...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清朝的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把年幼的溥仪接入宫中抚养。由于清朝没...
原创 高... 1968年夏天,高雄左营眷村的巷口,一辆黑色宾士缓缓停下。十八岁的林碧春刚下班,制服还没换下,就被司...
原创 马...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马超并未受到重用,这其实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但是,刘备对马超的待遇,却显得有些不寻...
原创 历... 谥号是古代对君主或贵族一生功绩与过错进行评定后所赋予的称号。这个称号既可能是对他们的赞扬,也可能是对...
原创 关... 关羽从未轻易提出与他人单挑的要求,这一举动并非仅仅源自个人的骄傲或自负。他面对的对手,包括吕布、赵云...
原创 美... 三十年前,美国一度宣称其不可战胜,大家都认为中国会是下一个倒下的国家。当时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困境,全...
原创 从...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婺源发生了一件令当地人痛心的事——乡试没有一位考生成功考取举人。婺源,曾是理学大家...
原创 霍... 十八岁封侯,二十三岁就被誉为战神,但在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这位英勇的将军就是霍去病,汉朝历史上非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