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一诗中,他曾提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而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两段文字都强调了秦王政(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伟大成就。
许多人认为,秦王政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历史性的统一,得益于“奋六世之余烈”,也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六代秦君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常常有人认为秦孝公,尤其是他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是大秦帝国霸业的奠基者。
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并非如此。
大秦帝国的真正奠基者,既不是秦孝公,也不是推动合纵连横的秦惠文王,而是秦孝公的父亲,秦惠文王的祖父——秦献公嬴师隰。
嬴师隰生于公元前424年,是秦灵公的独子。公元前415年,秦灵公病重,将年幼的嬴师隰托付给叔父嬴悼子,希望他能够辅佐嬴师隰登基。秦灵公去世后,嬴悼子却通过庶长支持者篡位,自己即位为秦简公。为了不直接伤害嬴师隰,嬴悼子并未下手,但嬴师隰为了防止再发生不测,逃到了魏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流亡生涯。
那时的魏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秦魏两国一直关系紧张,然而魏文侯认为收留嬴师隰并帮助其重返秦国,将会对魏国有巨大益处。因此,魏文侯对嬴师隰非常优待。此时,秦简公因篡位未能获得百姓的支持,魏国多次打败秦国,使得秦国陷入困境,失去了大量领土。嬴师隰深受刺激,开始学习魏国的先进制度,关注秦国局势,并等待时机准备回国。
公元前386年,秦国内部发生变化。由于秦出公年幼,秦国政权陷入混乱,秦国公室希望嬴师隰回国继位。魏武侯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父亲魏文侯当年策划的时机,主动提出将嬴师隰送回秦国继位。嬴师隰深知魏国的意图,为避免受到魏国牵制,他在承诺“只要魏武侯在世,秦国便不与魏国开战”的条件下,回国继位。
公元前385年,嬴师隰在河西被秦国庶长迎立为君,开始带领军队杀回秦国,并顺利杀死了秦出公及后惠公后,正式登基,成为秦献公。
秦献公继位后,意识到自己必须摆脱秦国庶长与奴隶主的控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将国都迁至栎阳,以表明自己收复河东的决心,并进行以下几项改革:
1. 将边境地区设置为县,派遣官员进行监管,增强中央集权。
2. 改革工商业管理制度,实施“初行为市”,增加国库收入。
3. 推行连坐制度,改善秦国治安。
4. 强化军事建设,积极备战,多次发起收复河西的战役,最终获得少梁之战的大胜。
虽然这些改革尚不彻底,但它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使得秦国走向强大,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霸业。因此,秦献公是大秦帝国真正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