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能够让大臣们“服服帖帖”,而明朝则不行,这并不是因为明朝皇帝缺乏治理才能,而是因为两个朝代的大臣地位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待皇帝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首先,明朝和清朝的大臣地位差异巨大。在明朝,尤其是在后期,很多大臣的地位是通过自我学习和努力,站上朝堂的。他们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知识和学问是至高无上的,因此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官的地位往往比武将更高。明朝皇帝往往需要依赖这些有文化修养的官员来治国理政,因此大臣的地位较高,有时他们甚至敢于公开与皇帝争辩。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尤为明显,许多大臣敢于当面顶撞皇帝,甚至有些皇帝为了与大臣对抗,干脆选择不上朝以表达抗议。
然而,清朝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清朝,大臣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是被奴化的。清朝的皇帝通常是满洲贵族,受传统文化和家族背景的影响,他们看待臣子更多的是将其视作“家奴”。从清朝皇帝的朱批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最高地位往往是属于家奴,其次才是大臣。清朝的皇帝强调权威和绝对控制,许多皇帝在日常治理中习惯让大臣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极少出现反对意见。
除了大臣地位的不同,明清两朝的文化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别。明朝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注重礼制和礼节,虽然皇帝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象征,但并不会强迫臣子过度卑躬屈膝。明朝的大臣在平时较少跪拜,只有在重大节庆或正式场合才会跪拜表示敬意。然而,清朝的文化体系则不同。清朝的皇帝来自关外的女真族,这个民族在明朝初期被视为蛮夷,缺乏长久的文化传统和礼节规范。进入清朝后,满洲贵族逐渐让大臣“奴化”,跪拜成为了清朝社会的常态,不论是对皇帝还是其他上级,跪拜成了日常行为。这种文化差异,使得清朝大臣对皇帝更加顺从,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
综上所述,明清两朝大臣态度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朝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以及大臣的地位差异。明朝的大臣因地位较高且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往往敢于与皇帝争论,而清朝则通过文化和制度的设计,将大臣变成了更加服从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