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国的朝鲜族人口为什么不断外流?原因非常简单
迪丽瓦拉
2025-10-24 21:04:35
0

“中国人跑去韩国打工,还改国籍?这算不算‘背叛’?”

有人拍桌子骂“忘本”,也有人冷笑着回怼:“你一个月挣三千,人家在首尔擦地板都月入一万五,换你,你走不走?”

你可能从没留意过,但在吉林延边、长白这些紧挨着朝鲜的小城,曾经热闹得像过节的朝鲜族村屯,如今安静得能听见风声。学校空了一半,街角的双语招牌积了灰,连过年时那股熟悉的打糕香,都淡得快闻不到了。不是他们不想留,而是日子太难扛,为什么呢?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朝鲜族还有183万人,而如今,只剩170万左右,这是什么概念?每年净减少上万,这不是自然老龄化,是活生生的人往外走,流失率真的是很大。他们去哪儿?多数人奔了韩国。

听到这儿,很多人心里是不是也咯噔一下:“好端端的中国人,为啥非得往韩国跑?”

别急,咱们把镜头拉远点,回到一百多年前开始说起。

在1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不是“主动移民”,而是被逼上绝路,为什么呢?19世纪末,朝鲜半岛大旱连年,田地龟裂,饿得连树皮都啃光了。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能赤脚蹚过刺骨的鸭绿江、图们江,在东北的荒原上搭个窝棚,刨点地,求条活路。那会儿,哪有什么“发展梦”?能吃饱饭,就是天大的福气,毕竟当时的条件也只有那样,先把饿肚子的问题解决。

后来甲午战败,清朝退出朝鲜,日本却趁机吞并半岛。在当时又有一批不愿当“皇民”的朝鲜人,咬着牙翻山越岭,拖家带口逃到中国。他们在黑土地上扎下根,娶妻生子,一代代下来,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朝鲜族,户口是中国的,心也是中国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延边设自治州,尊重他们的语言、节日、饮食习惯。那会儿的延边,简直像开了“民族滤镜”:街上有人穿韩服跳农乐舞,学校用朝鲜语上课,广播里汉语朝鲜语轮着播。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归宿,然而事实上呢?

在上世纪60年代之时,韩国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三八线南边小破国”。谁也没有想到,他们靠着给美军当后勤、承接产业转移,短短几十年,硬是逆袭成亚洲发达国家。到了90年代,韩国人均GDP早就把中国甩出几条街,当时很多人不敢相信,但这就是事实,摆在了眼前。

在1992年,中韩建交,两国大门轰然打开。而此时的韩国,经济是起来了,可年轻人谁还愿意干脏活累活?于是他们工地没人砌砖,工厂流水线招不到人,连餐馆洗碗都得靠外援,他们需要大量的工作卖力。于是,政府开始向海外招工。

这时候,中国的朝鲜族突然成了“香饽饽”。

为啥?语言通啊!他们从小说朝鲜语(跟韩语基本互通),认韩文,看韩剧不用字幕,吃泡菜比吃饺子还顺口。去了韩国,几乎不用适应,第二天就能上岗。更关键的是,钱给得多!在延边打零工,一个月三四千,勉强糊口;在首尔当建筑工、家政员,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还能寄钱回家盖新房、供孩子上学。

于是,从90年代末开始,一波又一波人踏上赴韩之路。先是男人出去,后来女人也跟去,再后来,干脆全家搬走。有人拿的是短期签证,结果一待就是十几年;有人干脆入了韩国籍,彻底扎下根。

由此一来,争议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炸开了。

网上有人义愤填膺:“拿着中国户口,享受民族政策,转头就改国籍,良心不会痛吗?”

可我在延边见过一位大叔,蹲在自家院门口抽旱烟,苦笑说:“我儿子在首尔送快递,一年寄回20万。我在家种地,刨去种子化肥,净挣不到3万。你说,我该骂他不爱国,还是该烧高香感谢他让我老了有口饭吃?”

这话听着扎心又尴尬,但是特别真实,谁老了,也要吃饭吧,您说呢?

更复杂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压根没打算“永久离开”。他们只想趁年轻多挣点钱,等攒够了就回老家养老。可现实哪有那么如意?孩子在韩国上学,老婆开了个小店,父母也慢慢习惯了那边的生活节奏……一拖再拖,回不去了。

而留在国内的朝鲜族,日子也不轻松。

延边虽是自治州,但地处偏远,产业单一,年轻人找工作难如登天。不少朝鲜族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被迫合并甚至关停。孩子们从小学普通话、看国产动画,渐渐连本民族语言都生疏了。一位教了三十年朝鲜语的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孩子,问他们‘打糕’用朝鲜语怎么说,得愣半天,有的干脆摇头,‘老师,我们家过年都吃饺子’。”

文化在断层,人口在流失,经济又跟不上,这简直是个死循环。

但话说回来,我们真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们“不爱国”吗?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有些东西,光靠口号是没有用的!它得有体面的收入托底,有优质的教育支撑,有看得见的未来撑腰。

韩国能吸引他们,不是因为韩国多“香”,而是因为这边的路,太难走了。

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延边搞起了跨境电商,推民族文旅,把辣白菜、冷面、韩服体验变成“流量密码”。一些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创业,开朝鲜族民宿、做泡菜工坊、搞双语直播带货,试图用新办法,把根留住。

可这条路,注定漫长。

说到底,朝鲜族的外流,根本不是什么“背叛”,而是区域发展的落差,经济决定了一切。他们不是不爱中国,只是在理想和面包之间,选了后者。

对于此,您怎么看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俄战争与清朝的隐秘策略:表面中立,暗中扶日 在1904至1905年间,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控制...
原创 清... 清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后代对清朝政权产生了不少偏见。特别是在清朝初期,统治者对...
辽上京遗址皇城内有新发现→ 10月23日,记者从辽上京考古队获悉,经过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辽上京考古队在遗址皇城内西南部新发现并...
原创 是... 导语: 吴三桂拒绝康熙皇帝的削藩旨意,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个人野心以及部下的强烈反抗情绪。表面...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仁宗”庙号的皇帝通常被认为是宽厚仁爱、富有仁德的君主。共计四位皇帝曾使用这一庙号...
原创 俄... 曾几何时,俄罗斯的权贵阶层与最高权力者坐在同一张牌桌上,他们共享同一套游戏规则。那时,只要克宫发出一...
台湾青年:“台独”遮掩不了历史... 台湾学生林景茂接受媒体采访。中国网记者 李智 摄 中国网10月25日讯(记者 李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
原创 李...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来自北大教授钱理群的定义。按照他的说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具备高智商,...
珍贵画面!80年前台湾光复影像... 今天是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1945年10月25日,在日本宣布投降2个多月之后,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
原创 三...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又有了新的考古发现,迅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这些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出土了...
原创 为...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将领,也是五虎将之一。他的事迹众多,特别是在武力方面,几乎无人能敌。三国时期...
原创 已...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隐藏着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锡金。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在1975年,它被...
原创 汉... 南朝的北伐(1) 刘裕,这位六朝时期的英雄人物,拥有着非凡的历史地位。他被后人评价为“华夏气的发舒...
原创 看... 孝庄,清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政治家之一,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培养并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位帝王,对清朝...
原创 原... 蒙古铁骑在历史上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代表。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帝国横扫大江南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
原创 大... 1867年,曾国藩和他的幕僚赵烈文有过一场关于大清朝命运的对话。赵烈文当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大清...
原创 在... 吕蒙是东吴时期的著名将领,以胆识过人、武艺高强闻名。但在孙权的点拨下,他开始读书学习。几年后,当他再...
原创 蜀... 诸葛亮,是我们心目中智慧与忠诚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谋略和决策常常让人惊叹不已。最让...
原创 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创造了无数灿烂...
原创 三... 谈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很多人都会想起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玩笑话在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