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跑去韩国打工,还改国籍?这算不算‘背叛’?”
有人拍桌子骂“忘本”,也有人冷笑着回怼:“你一个月挣三千,人家在首尔擦地板都月入一万五,换你,你走不走?”
你可能从没留意过,但在吉林延边、长白这些紧挨着朝鲜的小城,曾经热闹得像过节的朝鲜族村屯,如今安静得能听见风声。学校空了一半,街角的双语招牌积了灰,连过年时那股熟悉的打糕香,都淡得快闻不到了。不是他们不想留,而是日子太难扛,为什么呢?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朝鲜族还有183万人,而如今,只剩170万左右,这是什么概念?每年净减少上万,这不是自然老龄化,是活生生的人往外走,流失率真的是很大。他们去哪儿?多数人奔了韩国。
听到这儿,很多人心里是不是也咯噔一下:“好端端的中国人,为啥非得往韩国跑?”
别急,咱们把镜头拉远点,回到一百多年前开始说起。
在1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不是“主动移民”,而是被逼上绝路,为什么呢?19世纪末,朝鲜半岛大旱连年,田地龟裂,饿得连树皮都啃光了。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能赤脚蹚过刺骨的鸭绿江、图们江,在东北的荒原上搭个窝棚,刨点地,求条活路。那会儿,哪有什么“发展梦”?能吃饱饭,就是天大的福气,毕竟当时的条件也只有那样,先把饿肚子的问题解决。
后来甲午战败,清朝退出朝鲜,日本却趁机吞并半岛。在当时又有一批不愿当“皇民”的朝鲜人,咬着牙翻山越岭,拖家带口逃到中国。他们在黑土地上扎下根,娶妻生子,一代代下来,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朝鲜族,户口是中国的,心也是中国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延边设自治州,尊重他们的语言、节日、饮食习惯。那会儿的延边,简直像开了“民族滤镜”:街上有人穿韩服跳农乐舞,学校用朝鲜语上课,广播里汉语朝鲜语轮着播。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归宿,然而事实上呢?
在上世纪60年代之时,韩国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三八线南边小破国”。谁也没有想到,他们靠着给美军当后勤、承接产业转移,短短几十年,硬是逆袭成亚洲发达国家。到了90年代,韩国人均GDP早就把中国甩出几条街,当时很多人不敢相信,但这就是事实,摆在了眼前。
在1992年,中韩建交,两国大门轰然打开。而此时的韩国,经济是起来了,可年轻人谁还愿意干脏活累活?于是他们工地没人砌砖,工厂流水线招不到人,连餐馆洗碗都得靠外援,他们需要大量的工作卖力。于是,政府开始向海外招工。
这时候,中国的朝鲜族突然成了“香饽饽”。
为啥?语言通啊!他们从小说朝鲜语(跟韩语基本互通),认韩文,看韩剧不用字幕,吃泡菜比吃饺子还顺口。去了韩国,几乎不用适应,第二天就能上岗。更关键的是,钱给得多!在延边打零工,一个月三四千,勉强糊口;在首尔当建筑工、家政员,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还能寄钱回家盖新房、供孩子上学。
于是,从90年代末开始,一波又一波人踏上赴韩之路。先是男人出去,后来女人也跟去,再后来,干脆全家搬走。有人拿的是短期签证,结果一待就是十几年;有人干脆入了韩国籍,彻底扎下根。
由此一来,争议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炸开了。
网上有人义愤填膺:“拿着中国户口,享受民族政策,转头就改国籍,良心不会痛吗?”
可我在延边见过一位大叔,蹲在自家院门口抽旱烟,苦笑说:“我儿子在首尔送快递,一年寄回20万。我在家种地,刨去种子化肥,净挣不到3万。你说,我该骂他不爱国,还是该烧高香感谢他让我老了有口饭吃?”
这话听着扎心又尴尬,但是特别真实,谁老了,也要吃饭吧,您说呢?
更复杂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压根没打算“永久离开”。他们只想趁年轻多挣点钱,等攒够了就回老家养老。可现实哪有那么如意?孩子在韩国上学,老婆开了个小店,父母也慢慢习惯了那边的生活节奏……一拖再拖,回不去了。
而留在国内的朝鲜族,日子也不轻松。
延边虽是自治州,但地处偏远,产业单一,年轻人找工作难如登天。不少朝鲜族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被迫合并甚至关停。孩子们从小学普通话、看国产动画,渐渐连本民族语言都生疏了。一位教了三十年朝鲜语的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孩子,问他们‘打糕’用朝鲜语怎么说,得愣半天,有的干脆摇头,‘老师,我们家过年都吃饺子’。”
文化在断层,人口在流失,经济又跟不上,这简直是个死循环。
但话说回来,我们真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他们“不爱国”吗?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有些东西,光靠口号是没有用的!它得有体面的收入托底,有优质的教育支撑,有看得见的未来撑腰。
韩国能吸引他们,不是因为韩国多“香”,而是因为这边的路,太难走了。
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延边搞起了跨境电商,推民族文旅,把辣白菜、冷面、韩服体验变成“流量密码”。一些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创业,开朝鲜族民宿、做泡菜工坊、搞双语直播带货,试图用新办法,把根留住。
可这条路,注定漫长。
说到底,朝鲜族的外流,根本不是什么“背叛”,而是区域发展的落差,经济决定了一切。他们不是不爱中国,只是在理想和面包之间,选了后者。
对于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