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虽然成功夺取了南安、安定和天水三郡,但这些领土最终还是失守。然而,这次北伐却让他发现了一位极具潜力的军事奇才——年轻的姜维。自此,诸葛亮将姜维视作继承蜀汉未来的重要人物,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培养,希望他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
在蜀汉五虎上将中,赵云是最后去世的一位英雄,时间正好接近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前夕。此时,蜀汉仅剩魏延和姜维两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然而,诸葛亮对姜维宠爱有加,把他视作国家的希望,而对魏延则颇为排斥,甚至带有明显的反感情绪。
关于姜维和魏延的军事才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魏延的能力更突出,也有人力挺姜维,认为他在蜀汉后期独挑大梁,与魏国抗衡二三十年,为蜀汉延续生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策略与实际成效来看,魏延的才能更为卓越,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魏延提出的“重门之策”在防守汉中方面优于姜维的“敛兵聚谷”。魏延的策略将汉中设防得坚如磐石,其继任者王平凭此成功击退魏国十万大军。而姜维的“敛兵聚谷”却效果不佳,仅一个月就失去了汉中。这显示出魏延的战略眼光明显胜过姜维。
其次,魏延还曾提出“子午谷奇谋”,显示了他出奇制胜的能力。他曾计划带领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这一策略若成功,很可能扭转战局。可惜诸葛亮最终否决了这一计划。相比之下,姜维虽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但北伐战绩屡次受挫,未能改变蜀汉国力衰退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呢?这与魏延的背景密切相关。魏延早年作为刘备部曲随刘备征战四方,在夺取益州时立下战功。他不仅是刘备的直属部下,也是亲信,甚至可能掌握刘备私人武力的核心力量。刘备去世后,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显示出他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蜀汉实权落在诸葛亮手中,他对魏延性格张扬、难以管控、常违命令颇有微词。因此,诸葛亮选择重点培养姜维,逐渐边缘化魏延。
总结来看,姜维和魏延都是蜀汉中后期的重要支柱。若论才能,魏延的确更胜一筹。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则主要是出于对魏延背景的考量和对蜀汉未来掌控的战略判断。因此,姜维成为接班人并非能力决定,而是政治与信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