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攻城简化成“诱敌将出来单挑,再偷偷放暗箭射死他”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很幼稚。先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道德问题,单从可行性看,就已经站不住脚了。古代之所以有大量兵书、攻城器械和城防工事,正是因为攻城有太多复杂因素,远不是小说里几句台词就能解决的。那些真正留名青史的统帅,恰恰因为他们掌握了复杂的攻守技术与策略,才不是靠耍阴招就能成就的大事。
试想你是进攻方的将领,要拿下一座有人口、有守军的城市。你的目标不是找个人单挑,而是要削弱守军、保障自己的后勤和士气、修筑攻城器械、布置工兵突破点、部署弓箭手和攻城塔,哪一样都不能忽视。守方的将领同样有很多考虑——守军的布阵、城中物资、百姓与士兵的利益、通信与增援的可能性。很多守城的“将”其实是文官出身,并不会轻易为了一场个人名誉冒生命危险跑到城墙下去单挑。
更现实的危险是:当你带着“阴谋”微笑着走到城下,期待诱敌出城时,你首先面对的很可能不是对方将军,而是城墙上成千上万的弓手。城墙上的箭雨可以短时间内把你和你的亲卫打得落花流水——这不是剧情里的英雄对决,而是战场上残酷的事实。守军不会只等着一个人单挑,他们会用最有效的火力来保护城池。
就算真的有那种“单挑规矩”的演义世界,想靠几支暗箭解决穿重甲的大将也难以成功。重甲能显著降低远程武器的穿透效果,弓箭的致命性往往依靠群射形成的压制力和密集性。三五支箭偶然致命,但绝不能作为可靠战法去赌命。演义中的大汉级人物更是夸张了这种抗打击能力:在那种设定里,你的孤箭更像是蚊子叮他一口,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总结一下:在现实的古代战争中,想靠花招诱敌单挑然后放暗箭,是既不稳妥又极其危险的选择;在小说或戏说的世界里,这类把戏也很可能被夸张的武力设定反噬你自己。真正的攻城取胜,是工程、兵员、补给、谋略和火力的综合较量,而不是几句甜言和一支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