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形容乌克兰为“把好牌打烂了”的例子,意思是它在苏联解体时拿到了不少“好东西”,但是却没有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简单来说,乌克兰获得的资源本来是它成为强大国家的跳板,却因各种原因逐渐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国家的潜力受到了制约。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的工业和军事资产。据统计,乌克兰获得了超过3000家军工企业,涉及火箭、军用运输机、舰艇、装甲车辆等各类军事装备,涵盖了陆、海、空三军。这些企业包括了像安东诺夫(以大型军用运输机著名)、伊夫琴科(航空发动机)、哈尔科夫的坦克设计机构、南方设计局(导弹研发)和黑海造船厂等,这些曾经是苏联军事工业的重要部分。
不仅如此,乌克兰还继承了大量现役的军事装备。坦克、战机、军舰、装甲车等的数量都相当庞大。更令人注目的是,乌克兰在一度还拥有大量核武器和相关的发射系统。据一些保守估计,乌克兰当时拥有的核弹头数量让人震惊,这让它在短时间内看起来像是一个“小苏联”。
但这些珍贵的资源并没有转化成乌克兰长期发展的优势。首先,乌克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的割裂。苏联时期的军工体系高度互联,各种设计、制造和配套零部件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加盟共和国之间。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产业链被按地区划分,很多企业的原有优势被打破。有些企业保留了设计能力,却缺少生产线;有些则有生产线,但缺少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支持。结果就是大量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停产或倒闭,许多工程师和工人失业,整个军工产业链陷入瘫痪。
此外,乌克兰政府当时经济困难,维持这些庞大的军事装备运转的成本十分高昂。而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有限,导致军火走私和非法买卖频繁发生。从轻武器到大型装备,甚至有报道指出这些武器被私下出售。这不仅造成国家资源的流失,也让国际社会对地区安全产生了担忧。
面对核武器和大规模武器可能流失的风险,美国和俄罗斯都意识到这类武器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达成了某种共识。美国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促使乌克兰同意拆解和销毁一部分核武器和大型装备。这种方式,既缓解了乌克兰的财政压力,也通过削减或转移这些武器降低了潜在的国际风险。
短期来看,乌克兰通过出售或销毁这些军事资产换取了急需的外汇和贷款,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意味着乌克兰放弃了部分战略自主权,产业基础遭到了进一步削弱。原本可以通过整合研发、延续技术链条,发展军民结合的高端制造业的机会,也因此错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