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得到天下,离不开三位重要的辅佐人物,他们被誉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人不仅为刘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刘邦成为皇帝后,他们的分封待遇也非常优厚。可以说,他们的功劳最大,分封也应当是最先、最丰厚的。
首先,韩信是第一个获得分封的人。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屡建奇功,尤其是在灭齐之后,他威胁刘邦,如果不给他封王,他就不再协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无奈,只能封韩信为齐王。然而,在刘邦登基为帝后,他又将韩信的封号从齐王改为楚王,甚至让韩信回到家乡享受荣华富贵。韩信的分封算得上是刘邦的一个无奈之举。
接下来是张良,他的分封更为特殊。张良在楚汉争霸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与萧何和韩信不同,他更多的是作为刘邦的朋友而非单纯的下属。刘邦对张良十分尊敬,总是称他为“子房”,而不是直接称其名字,这在古代意味着极高的尊重。
当刘邦要给张良分封时,他提出给张良三万户食邑,并且允许他在富饶的齐地自选区域。这三万户食邑的价值不言而喻,连萧何作为刘邦的“第一功臣”,分得的食邑都只有八千多户,后来才经过二次分封才达到了一万户。而曹参,作为战功最多的将领,第一次分封也只是得了一万户,排名第一的食邑分配都不如张良丰厚。
然而,张良却拒绝了刘邦的厚赐。他并没有选择富饶的齐地,而是要求在贫困的留县获得一万户食邑。张良这样做的原因非常有深意。留县是他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这个地方对他来说充满了纪念意义。更重要的是,张良深刻理解刘邦的个性,知道在刘邦掌握了权力后,他不会对昔日的功臣有太多的恩情。
刘邦刚刚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天下已定,他的心腹功臣逐渐成为了他潜在的威胁。张良深知,刘邦这样的小人,只有在与他共同历经艰难困苦时才会对你心存感激,一旦天下太平,刘邦可能随时会因为害怕威胁而除掉自己。因此,张良选择了一个远离权力中心、贫困且无威胁的地方,以此保持低调,避免引起刘邦的猜忌。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其他诸如韩信、彭越等大将,甚至萧何在刘邦临终前一度被怀疑并遭遇险境,唯有张良能够安然度过。他的智慧与深思熟虑让他在刘邦的眼中始终是一个无害的存在。刘邦临终时,唯一没有打压的就是长沙王,因为那是一个贫困、战略价值不大的地方。张良的选择,使得他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张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始终懂得如何维护与刘邦的关系,避免成为威胁。他不仅拒绝了刘邦的慷慨分封,还精心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毫无威胁的地方,确保自己能在刘邦的政治斗争中幸存下来。他的远见卓识,值得后人称道。
从这一点看,张良真的是非常聪明。他不仅预见到了刘邦的心思,还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