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南下河东的路线 在10世纪之前,河北地区的藩镇常常发生内斗,这为契丹南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一时期,契丹先后有8次南下河东的军事行动。除了天显十一年(936年),契丹为援助石敬瑭南下外,其他几次南下的记载都比较简略,这也表明当时契丹在河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并不大规模。这主要是因为河东地区的政权相对稳定,李克用家族自唐末以来一直掌控河东,内部鲜有争斗,能够集中力量防御契丹的入侵。 河东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契丹的军事行动。由于河东北部是广阔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且没有重要的关隘,因此契丹的南下也没有特定的路线可选择。尽管如此,契丹南下的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三条。 第一条路线:振武至胜州南下 这条路线起始于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经过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向南直下。这是唐朝时期回鹘曾用来南下河东的一条重要路径。契丹在10世纪初期也多次尝试从这条路南下。根据《通鉴考异》记载,契丹进攻蔚州时,涉及到振武节度使的动向。然而,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蔚州并不是振武军的控制区域,振武节度使的治所并未迁至蔚州或朔州。振武军和大同军在这段时期始终分别控制着不同的州。
契丹在进攻蔚州后继续南下,这一行动也反映了振武和蔚州的地理重要性。契丹从振武南下,并未绕行云州,反而通过进攻蔚州来避免云州军的反击。 第二条路线:云州、河阴至灵丘 这条路线则呈几字形,经过云州、河阴、灵丘等地。契丹军队首先进入云州,再向南经过河阴、灵丘进军。这条路线对于河东南部尤其重要,因为河阴和灵丘是连接太原及塞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契丹通过此路进入河东后,可以控制太原的北部,并为后来的战斗打下基础。 第三条路线:云州、代州、忻州直扑太原 契丹第三条南下路线直接通过云州、代州和忻州,直扑太原。这条路线在天显十一年(936年)尤为重要,契丹援助石敬瑭时选择了通过云州。这条路线与之前的两条路线相比,直接进入了太原地区。 契丹南下的主要战役与路线 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契丹南下的行动逐渐减少,太宗时期的南征主要集中在河北路,其中以幽州为出征的起点。契丹南下河北路大多经过易州和定州。虽然契丹曾两次南下河东,但由于战斗失败,河东的军事行动规模较小。 在会同六年(943年),契丹再次南征后,计划分两路进攻。赵延寿和赵延昭率领的前锋从沧州出发,朝贝州进军,而另一支军队从易州、定州出发。然而,赵延寿在攻打贝州时遭遇了挫折,而易、定方向的军队也发生了变化,最后由太宗亲自带领主力军南下。 后期的南征:会同七年与会同八年 会同七年(944年)和会同八年(945年),契丹在南征过程中多次调整军事策略。在会同七年,太宗亲自带领大军进攻河北地区,目标是邢州和邺城一带。尽管契丹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始终未能完全突破后晋的防线。 总结来说,契丹南下河东的路线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契丹的军事战略和路线选择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这些南下行动不仅是为了扩张领土,也是为了对抗外部的威胁,特别是在燕云十六州的争夺战中,契丹的南征行动对整个北方地区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