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成功夺取了后周的政权,迫使后周末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明白自己通过兵变上台,无法称得上名正言顺,因此他特别下了一条祖训,要求善待柴氏后代:“柴氏子孙,即便犯下谋逆之罪,也不加刑罚,只要在监狱里自尽即可。”那么,在赵匡胤篡位后,后周皇室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尤其是柴荣的儿子们,又该如何面对这场权力更替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柴荣的儿子们
后周世宗柴荣有七个儿子。其中,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和韩王柴宗諴在柴荣反叛后汉时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因此,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柴荣仍在世的儿子仅剩四个,他们分别是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那么,赵匡胤登基后,如何处理这些子嗣呢?
- 柴宗训:柴荣的第四子,是后周的最后一位皇帝。赵匡胤篡位后,封他为郑王,并将其迁至房州。柴宗训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去世,年仅20岁,谥号“恭帝”。
- 柴熙让:柴荣的第五子。赵匡胤带兵攻入开封时,柴熙让在战乱中失踪,不知所终。
- 柴熙谨:柴荣的第六子。兵变后,他被大臣潘美收养,并改名潘惟吉。柴熙谨在10岁左右去世。
- 柴熙诲:柴荣的第七子。赵匡胤的开国大将卢琰收养了他,将他改名为卢璇,并随卢琰隐居在浙江永康。
二、柴荣的孙辈
根据史料记载,柴荣三子死于早年,且均未留下后代。柴宗训有五子,但除长子柴永崎外,其他四子都早夭。柴永崎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但最终没有子嗣,导致该爵位在他去世后被废除。至此,柴荣的直系后代在历史上基本断绝。
三、柴氏宗亲
至宋仁宗赵祯即位时,他年过五十依然没有子嗣。于是,赵仁宗与大臣商议,认为或许是因为后周宗庙久未祭祀,才导致赵家的政权不稳。于是,宋仁宗开始恢复对柴氏宗亲的礼遇,自嘉佑五年起,他将年纪最长的柴氏后裔柴咏册封为崇义公,这一爵位世袭罔替,柴咏册之后,柴氏家族在两宋时期得到了相应的礼遇。历史上,柴咏册之后的后人可能包括《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
从这些事来看,赵匡胤的善待柴氏后人的政策,在当时可能只是为了稳固政治局面,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做法。实际上,直到宋仁宗时期,由于巧合才使得某些柴氏宗亲获得了一定的待遇。
通过这些史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赵匡胤宣称善待柴氏后代,但实际上,后周皇室的血脉早已断绝,柴氏的后代基本未能在历史中留下太多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