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熙临终前是否有意传位给皇四子(胤禛)或皇十四子(胤祯),其实不必纠结“传位十四子”与“传位于四子”的说法。这个所谓的“十改于”的传闻,实在是个无谓的误解。
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康熙遗诏”!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会反驳,认为“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公布了。但冷静想一想,谁能保证档案馆公开的那个“遗诏”真的是康熙亲自写的?康熙去世时,雍正已经继位,掌握了所有的权力。谁敢在雍正面前质疑他的话?事实上,康熙突然去世,根本没来得及写下遗诏。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雍正完全有可能伪造这样一份“遗诏”。所以,辽宁省档案馆公布的所谓“康熙遗诏”,其实就是雍正自己伪造的。
令人发笑的是,许多人仍然拿这个伪造的遗诏当做证据,津津乐道地证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还有人试图用“于”的繁体字形式(“於”)来证明不可能修改遗诏的内容,甚至说“传位十四子”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都不通,甚至引入了满文版的论点。然而这些讨论其实都不靠谱。
要知道,清代的《清代外史》由晚清的天嘏所著,而天嘏显然理解了“十改于”这一点。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也写到“会于会稽山阴”,而这个“于”就用了“於”。在古代,繁体字的写法并没有那么严格。至于那些史家研究康熙传位问题时,显然并没有将伪造的“遗诏”当作研究材料。
至于雍正的名字问题,也给历史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官方资料如《大清实录》《清史稿》等里,雍正的名字是“胤禛”。然而,许多未经删改的史料中,他的名字却是“胤祯”。例如,乾隆年间的《永宪录》里,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祯”,而在《满清外史》中,雍正也是以“胤祯”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胤祯”本来是十四阿哥的名字,而康熙当初给十四阿哥下的敕命书中,也有“胤祯”的字样。此外,繁体字“祯”和“禛”长得很像,发音也一样,而满文中这两个字写法完全相同。
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呢?如果感兴趣,可以继续深入探究。
总而言之,那份伪造的“康熙遗诏”不值得再拿出来讨论了,已经被彻底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