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首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出差,当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天际才刚刚泛起鱼肚白。
走出航站楼,我在路边等候车辆,一辆庞大的福特F-150皮卡缓缓驶至我面前停下。车门开启,一位身着连帽衫的白人青年从Costco走出,双手各提一袋物品,其中一袋鼓胀得仿佛塞进了半台洗衣机。后座上还横放着一个巨大的纸箱,标签上赫然写着“65英寸电视”。
我愣在原地,足足凝视了十秒。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从小所熟悉的,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随后的三年里,因工作所需,我陆续前往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以及西雅图,累计停留时间将近两个月。我住过市中心的公寓,也体验过郊区的独栋别墅;逛过Target、Walmart,但去的最多的还是Costco。在与当地朋友的深入交流中,我逐渐发现,他们那种看似随意的生活方式背后,隐藏着一套我们难以理解的逻辑。
有时我会思考,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人的生活或许并非最为精致,但无疑是最为奢侈的——这并非指那种炫耀财富的奢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习以为常的铺张浪费。
初到纽约时,我借住在一位当地朋友家中。他在曼哈顿的一家投行工作,妻子是一名设计师,两人无子,是典型的都市中产阶层。然而,他们并未选择住在纽约市内,而是定居在新泽西的郊区。
首日,他驾车来接我,我步入他家车库时几乎惊呆了。三辆车整齐排列:一辆黑色皮卡、一辆SUV,还有一辆七座MPV。我询问他,你们两人真的需要三辆车吗?
他微笑着解释道,平时上班他驾驶SUV,周末去山里游玩则用皮卡运载装备,若需回老家或全家出行,则需换上MPV。在美国,尤其是郊区,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地铁线路根本无法覆盖。
驶上高速公路后,我注意到路上的车辆普遍比国内的要大上一圈。那些皮卡动辄就高达两米,轮子也与小轿车相仿。我估算了一下油耗,按照当时的油价,每公里至少需要一块二。然而,却无人觉得昂贵。朋友告诉我,美国人对油费并不敏感,只要工资增长速度超过油价,谁会在乎这点小开销呢?
谈及购物,我不禁回想起与国内朋友的一次闲聊。有人提及,像瑞士著名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在国内淘宝上就能轻松购得,而在美国购买则更为便捷,许多药店都有售。当然,这与我们当前讨论的囤货话题并不直接相关,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在消费和购物习惯上的显著差异。
这种“不拘小节”的态度,从购车一直延续到购物。
在西雅图,朋友带我去了一趟Costco。那天,我们推着两辆购物车,逛了将近两个小时。购物清单上的物品让我忍俊不禁:
一桶三升装的花生酱,足够一家人吃上一整年;
一包十二斤的冷冻牛腩,塞进后备箱都显得颇为费劲;
两袋贝果,总数竟达一百个;
洗衣液是五加仑的大桶装,抱起来宛如抱着一个婴儿;
还有那瓶枫糖浆,足足一点五升,喝到腻都喝不完。
我询问他,这些东西你们一个月能消耗完吗?
他回答说,差不多。美国人家家户户都有地下室或储藏室,宛如半个仓库。饮料、罐头、纸巾、冷冻食品等,全都堆放在其中。有些家庭甚至会整箱购买卫生纸,囤积个三五年都不足为奇。
后来,在洛杉矶的一家Target超市结账时,我排在一对年轻夫妇后面。收银机打印出的小票显示,他们消费了八百多美元。男人先刷了一张卡,被拒绝了。他面不改色地换上第二张卡,这次成功了。两人说说笑笑地离开了,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当时颇为震惊。回国后提及此事,许多人都不相信。但在美国,这却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信用卡几乎是每个人的标配,一个人拥有三四张信用卡也屡见不鲜。数据显示,美国人均信用卡债务超过七千美元。若将车贷、房贷、学生贷款等计算在内,七成家庭都背负着债务前行。
我曾询问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朋友,你们不怕欠债吗?
他回答得十分直接,美国人不在乎现在是否有钱,只在乎能否继续消费。
这话听起来或许夸张,但细想之下却颇为真实。他们的整个社会体系都在鼓励消费。GDP的七成依赖内需拉动,政策也倾向于刺激支出。只要你的信用评分足够高,银行愿意借给你数十年的房贷,学校允许你背负三十年的学生贷款,甚至买车都能分期八年还清。
相比之下,德国人购车前会存够钱才敢出手,日本人讲究储蓄为先,连澳大利亚人都更看重养老储备。唯独美国人,仿佛永远活在“下个月发工资之前”的状态。
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年收入五六万美元的家庭,也能开大车、住大房、后院修建泳池。
我曾去旧金山一对夫妻家中做客,他们两人的年收入加起来为十四万,并不算特别高。但他们的后院却布置得宛如度假村:烧烤架有国内双人床那么大,户外冰箱里塞满了啤酒和牛排,草坪修剪得如同高尔夫球场一般平整,角落里还停放着一辆ATV越野车。
我说这得花费不少钱吧。男主人耸了耸肩,表示大部分都是贷款购买的,每个月还一点,并无太大压力。
这样的场景在东京简直难以想象。那边六七十平米的房子就算宽敞了,阳台上晾件衣服都需要精心规划路线。巴黎人则挤在石砌的老楼里,电梯小得转不过身来。伦敦的上班族奋斗十几年才勉强凑够首付。然而在美国郊区,两百平米带院子的房子,三十岁的年轻人就能轻松拥有。
他们的奢侈,从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由土地、文化和信贷共同塑造的生活常态。
但我必须坦诚地说一句实话:这种表面风光的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隐忧。
硅谷年薪二十万的工程师,在湾区也可能租不起好地段的房子。开着豪华皮卡的人,说不定正为下个月的车贷而发愁。地下室囤满食物的家庭,也可能正面临着其他方面的经济压力。 信用卡的欠款或许早已堆积如山。在洛杉矶的市中心漫步时,我目睹了鲜明的对比:一侧,米其林餐厅的灯光璀璨夺目;而仅仅隔着三条街的另一侧,流浪者却蜷缩在纸板之上安睡。
这样的反差,令人震撼。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美国的繁荣是显而易见的,但其背后的脆弱性也同样不容忽视。
归国后,常有人好奇地询问,美国人是否个个腰缠万贯?
我思索片刻,摇了摇头。并非如此,他们并非更加富裕,而是生活得更为大气。
他们购买可乐,不是选择500毫升的小瓶,而是一次性抱走2升的大桶;
他们不常逛菜市场,而是直奔Costco,一次性采购一个月的食材;
他们不满足于狭小的公寓,而是向往着带有庭院的独立住宅;
他们驾驶的,不是省油的小型车,而是耗油量翻倍的全尺寸SUV。
这并非源于财富的充裕,而是这个国家赋予普通人的自信: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健全的信用体系,让他们敢于消费,敢于借贷,敢于透支未来三十年的收入。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一旦收入中断,债务便会如巨石般压来。那些看似光鲜的生活,实则悬于信用评分的边缘。
由此可见,美国人生活得确实大气,但未必更加轻松。我们羡慕的,或许只是他们那份敢于消费的勇气,而非真正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