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人类起源与国家起源被视为世界考古学的三大核心课题,其中农业的出现让人类从狩猎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开启了定居生活和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历史进程被称作“农业革命”。 传统西方史学认为,约在公元前9000年,即距今约1.1万年,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逐渐回暖,西亚两河流域率先出现农业革命,人类首次进行系统种植活动。按照这种叙事,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农业、青铜器、文字等起源都可追溯到两河流域,甚至中华文明也被视作从西方传入。然而,现代考古发现正在挑战这一观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漯河舞阳县的贾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骨器,包括光滑的叉形器和类似骨尺的工具。学者认为,这些器具与汉代画像中伏羲、女娲手持的“规、矩”极为相似,用于“观象授时”,显示当时中国已出现早期天文学。天文学的萌芽往往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因为准确掌握季节对耕作至关重要。贾湖遗址表明,早在9000年前,中国农业已经具备一定深度的发展,为观测天象和制定农时提供基础。这也意味着,中国农业的起源时间可能远早于西亚,农业到天文观测器具的形成,中间间隔的时间可能比西方传统推算的要长得多。 进一步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农业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了1.2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体,以及约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表明中国古代先民早已开始水稻驯化,推翻了“水稻起源于印度或日本”的说法。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万年前碳化稻米,连同稻谷收割、加工与食用的证据链,充分展示了中国早期农业的完整面貌。2004年,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五枚炭化稻谷,年代测定为距今约1.4万至1.8万年,同时发现的陶器碎片甚至可追溯到2万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 此外,广西南宁隆安娅怀洞遗址显示,从4.4万年前至4000年前,该地有人类连续活动,出土1.6万年前的稻植硅体,以及2.5万至3.5万年前的疑似稻属植物硅体。距离不远的崇左智人遗址则有约11万年的历史,这些发现提示,中国农业的发展可能经历了漫长的渐进演化,与上古智人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综合各类考古发现,可以确认中国农业至少已有1.4万年的历史,甚至可能超过3万年,远早于西亚农业的起源。由此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观点: 首先,世界最早的农业很可能起源于中国,水稻无疑属于本土驯化成果。以国际命名的“indica”(籼稻)和“japonica”(粳稻)是否应更改为中文拼音“xian”和“geng”,值得讨论。各地区农业的起源应被视为独立演化的结果,而非单一源头。 其次,上古时期南方地区农业和社会变革发展早于中原和北方,良渚文明、凌家滩文明等都显示南方先行,因此在研究中华文明时,应更加重视南方水稻文化区的贡献。 第三,从湖南道县的1.4万至1.8万年前人工栽培稻谷,到广西隆安2.5万至3.5万年前的疑似稻植硅体,均表明中国农业形成经历了漫长积累和渐进演化,可能与上古智人活动存在联系。 最后,农业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粮食安全,谈不上科技发展。因此,无论是为中国农业正名,还是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都必须正视中国农业的悠久历史及其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