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又叫试周,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流行,特别是中国。每当孩子满一岁,家人就会准备一些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由选择。通过孩子的选择,家人希望能预示孩子未来的性格或发展方向。
关于抓周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传说孙权在选定太子时,曾通过抓周的方式来测试皇孙的天赋。孙权继位不久后,原立为太子的孙登早逝,孙权为此非常烦恼,决定重新选择继承人。这时,一位叫景养的民间术士提出,用抓周的方式来挑选太子。
景养建议,选继承人不能仅看能力,还要观察孩子的天赋。他的做法是准备了一个盘子,里面放满了象牙、翡翠、犀牛角等珍宝。让所有的皇孙来挑选,看他们会选择什么。其他孩子都选了宝物,而孙和的儿子孙皓却一手拿着简册,另一手抓起了绶带。景养看到这一幕,认为孙皓有治国安邦的潜质,于是孙权立孙皓为太子。
虽然孙皓最终并未继位成为皇帝,但这个抓周的传统被广泛传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民俗活动。到了清朝时,这一习俗依然被延续下来。甚至在雍正出生后,康熙帝也按照这一传统给他进行了抓周测试。测试结果令大家大吃一惊。
当时,年仅一岁的雍正面对满桌的物品,似乎对其他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直接抓起了一支毛笔。虽然选毛笔并不罕见,象征着未来或许会成为文人,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都震惊了。雍正拿起毛笔后,竟开始在纸上画起了字。最初没人太在意,但当大家看到他画出的字时,都愣住了。雍正竟然画出了一个“敕”字!“敕”字是古代皇帝专用的文字,通常只有皇帝才能用这个字,象征着诏令的权力。
看到雍正写出了这样一个字,康熙帝非常惊讶。毕竟,雍正年纪尚小,也没有人教过他怎么写字。众人顿时意识到,这个小小的举动似乎暗示着什么,甚至有人猜测这预示着他未来可能有非凡的命运。
但关于雍正抓周写“敕”字的故事,也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后人附上的神秘色彩,用来烘托雍正的传奇色彩。因为在康熙的早期,最被看好的继承人其实是他的长子胤礽。胤礽自幼深受康熙宠爱,康熙甚至在他满一岁时就立他为太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关系逐渐变得紧张。康熙后来认为胤礽“暴戾不仁”,于是废除了他。胤礽虽曾一度被复立,但最终还是被彻底废除。
经过这番波折后,康熙开始物色新的接班人,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雍正。雍正与其他皇子不同,他不结党营私,也不依赖权臣,而是专注于办事公正、效率高。这样的品质让康熙看中了他,并决定将帝位传给他,最终雍正成功登基,成为了康熙的继承人。
关于雍正继位的故事,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康熙原本更倾向于十四子,但因为雍正在某些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最终得到了继位的机会。尽管关于遗诏的“改动”说法流传广泛,但这种说法缺乏实证,因此并不被完全认可。
抓周的起初目的是为孩子的未来做一些预示,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变成了亲子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更多地带有吉祥和祝福的意味。虽然我们无法确认雍正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写出了“敕”字,但从他后来治国安邦的表现来看,的确算得上一位深具才华、为国操劳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