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36年,天象异常,出现了“荧惑守心”的现象,紧接着东郡出现一颗坠星,落地后变为一块石头。有人刻下字样称:“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消息传到了秦始皇耳中,令他十分担忧。于是,他派遣御史调查此事,然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有效的解释。秦始皇愤怒之下,命令将附近的居民全部处决,并将石碑焚毁,试图消除这个预兆——《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这一成就堪称千古伟业。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年岁的增长,秦始皇越来越害怕死亡,他渴望能够长生不老,为此派遣方士徐福东渡,寻找传说中的三仙山,企图获得不老药。
当“荧惑守心”的天象出现时,秦始皇内心的不安愈加加深,任何与此相关的事情,他都采取极端手段进行处理。而此时,天下已基本稳定,秦始皇虽然想要控制局势,但为时已晚。为了安抚民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决定再次出巡,这次他一路南下,经过湖北、湖南等地。
楚地自古以来难以征服,秦始皇一直心有忌惮,尤其是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更是让他寝食难安。秦始皇在湖北安陆市云梦大泽祭拜了舜帝九疑山后,继续沿江而下,途经丹阳等地,跨过长江,最终来到琅邪。古代的交通条件极为简陋,加之频繁的舟车劳顿,秦始皇的身体逐渐出现不适,开始水土不服。
当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七月死于沙丘。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人贤德,本应继位,但在赵高的幕后操纵下,扶苏未能继承帝位。赵高密谋隐瞒父皇死讯,将遗体运回咸阳时,用一车臭鱼掩盖了尸体的臭味,实施了“鱼分龙臭”的骗局。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伪造遗诏,扶持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国的统治逐渐进入衰败期,国力和民心都日益枯竭。大秦帝国摇摇欲坠,任何细小的变故都可能引发剧变。此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就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整个天下的反叛之火。
尽管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身上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历史的评价多半来自胜利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句话——“伐无道,诛暴秦”——影响深远,秦始皇的修长城、修建秦始皇陵、以及焚书坑儒等举措,也常常被视为暴政的象征。
然而,修长城并非秦始皇所独创,长城的修建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面临各方的威胁,但他的决策并非完全无理。此外,焚书坑儒的事件也并不像传说中那般可怕。实际上,大多数书籍在民间都有副本,唯独一些珍贵的周朝书籍因此失传。至于坑杀“儒生”,当时这些儒生多是从事方术的人,未必全是学者。
胡亥继位后,继续修建长城和秦始皇陵,并且制定了更加苛刻的法律,这些措施无疑加剧了秦国的暴政。扶苏有大将蒙恬的支持,手中拥有强大的军队,理论上他完全有能力发动政变,继承帝位。并且,扶苏深得民心,若他起兵,民众必定支持。然而,最终为何胡亥继位,而扶苏未能登基?
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重时,他曾召集李斯等大臣商议继位问题。根据《赵正书》中的记载,李斯和大臣们认为应该立胡亥继位,秦始皇同意了这一提议。因此,胡亥继位并非赵高篡权的结果,而是秦始皇的决定。扶苏虽然贤良,但始终未能获得秦始皇的认可。
秦始皇和胡亥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仍然被后人评说与争议。历史的书写往往由胜者主导,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