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人世间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但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幸好,随着摄影术的普及,我们得以通过照片保存一些历史的印记,见证那些早已消逝的人物和时代。我整理了一组晚清时期的人物老照片,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普通人的面貌和他们的生活状态。
叶景吕生于1881年,家乡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的宫巷。17岁那年,他作为清朝驻英、意、比三国的钦差大臣罗丰禄的随员前往欧洲,五年后返回福州,接手家族的产业。他为人慈善,每年春节时都会给当地的产妇赠送粮食,夏季则送凉茶,深得邻里赞誉。叶景吕在88岁时去世,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些照片中的人物显然不太熟悉照相,拍摄时也没有准备好表情,因此许多照片中的神态显得有些滑稽可笑。我们仿佛能听见画面右侧那位大声“啊”的呼喊声,或许还能听到第三位脸上露出“哟”的表情。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太后为自己建造的陵寝,1873年开始动工,1879年完工。然而由于长期的雨水侵蚀,陵寝在189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直到1908年10月18日才完成(巧合的是,慈禧四天后去世)。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正好处在修缮期间,可能是慈禧派来的皇室成员正在监督施工。
在另外一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一群面容憔悴的人,衣衫褴褛,手中拿着瓦盆和席子,或许这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也许曾经,他们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园,但一场天灾人祸摧毁了一切,他们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
另一张拍摄于北京某火车站的照片,展示了两个饥饿的乞丐正在向过路的旅客请求施舍。这些画面让人感到心酸,也提醒我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这张照片中的小孩大约两三岁,胖乎乎的脸蛋看上去非常可爱。不过,可能由于害怕镜头,孩子的表情显得异常严肃。我们不禁想,虽然这张照片捕捉了这个孩子的瞬间,但他后来的一生究竟怎样呢?
接下来是一所学校的历史。这所学校叫做慕贞女中,创办于1872年,校址在北京崇文门的孝顺胡同。学校初建时只有几名学生,直到清朝灭亡时,也不过200人左右。学校的特色之一是不接收缠足的女孩,也不接纳已订婚的女子,因此,学校的毕业生看上去都很健康,精神面貌也十分阳光。
小林宝珠则是另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曾获得“庚子(1900年)曲榜状元”,以其歌艺才华而声名远扬。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小林宝珠,沪妓也。貌不甚扬,以歌胜,客趋之若鹜。侍酒之局,日以百计,每至即歌,歌已即去……”她的才华让无数人倾倒,然而她命运多舛,最终因时疫去世。在她临终之际,依然高唱《目莲救母》一折,令人生死离别之际更显悲壮。
最后是另一张照片,展示了一位新娘端庄美丽的模样,服饰考究,体现了晚清时期新婚女子的典雅风采。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时尚和婚礼文化。
这些照片,虽然只是无数历史片段中的一部分,但却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与故事,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视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