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又称“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对曹魏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三国志》记载,238年至262年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续征战虽然展现了蜀汉的雄心,但也严重消耗了国力。在这一过程中,蜀国内部出现了强烈反对声,至少有四位大臣明确反对姜维频繁北伐。
一、费祎
费祎在诸葛亮北伐时担任中护军,后转任司马。他在魏延与杨仪争执时,多次劝解调和,尽力协调二人关系。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先后任后军师、尚书令,最终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费祎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大规模战争,但并非完全拒绝北伐,他通常限制姜维率兵不到一万人,既满足出征需要,又能避免对蜀汉国力造成过大损耗。费祎为人谦逊廉洁,家境清贫。公元253年,他被魏降将郭修刺杀身亡,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西。
二、张翼
张翼,字伯恭,益州犍为郡人,历任梓潼、广汉、蜀郡太守,曾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延熙十八年(255年)春,他与姜维返回成都,姜维提出再次北伐,但张翼当庭反对,认为蜀国国力不足、百姓疲惫,不应轻易用兵。然而,姜维并未采纳其意见,继续频繁北伐。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成都陷入混乱,张翼被乱兵所害。
三、廖化
廖化,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曾为关羽帐下主簿。关羽战败后,他归东吴,再用诈死之计回到蜀汉,被刘备任宜都太守。后来升为丞相参军、广武都督及阴平太守,多次参与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率军出狄道北伐时,廖化劝谏:“用兵若不收敛,必自取祸患。”意思是姜维智谋有限、兵力不足,却不知节制,难以长久。事实也确如此,当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只能退驻沓中。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廖化被迁往洛阳,中途病逝。
四、谯周
谯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但勤奋好学,精通六经,并对天文有深入研究,成为蜀地知名学者,门下学生包括陈寿、罗宪等。诸葛亮任益州牧时,曾授他劝学从事。诸葛亮去世后,谯周不顾朝廷命令,前往奔丧。
这四位大臣各有身份和背景,但都清楚蜀汉国力有限,频繁北伐风险极大,因此对姜维的战争策略持谨慎态度,体现了蜀国内部在军事与政治上的理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