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南宋的著名抗金英雄岳飞,在奸臣秦桧的陷害下,被宋高宗赵构处死。这位民族英雄在金人南下肆虐、百姓苦难之际惨遭不白之冤,自然引起了民间的愤怒。然而,岳家军中十万将士,却没有人挺身而出救他,这让人感到心寒。
岳家军难以出手,并非他们胆小或贪生,而是因为岳飞自身太过忠诚而没有为自己留后路。岳飞四次从军,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他指挥军队收复建康,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隔两年再次北伐攻下商州、虢州。1140年,金国大将完颜宗弼撕毁盟约,再次南侵,岳飞踏上北伐之路。沿途百姓纷纷组织义军响应,与岳家军夹击金军,使岳飞大捷连连,收复郑州、洛阳等重地,金军节节败退。
如果按照岳飞的节奏继续作战,金军很快就会被赶回北方。然而,宋高宗突然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并判他有罪,不许再带兵出征,只能与金人议和。随后,秦桧和张俊等人诬陷岳飞谋反,请求宋高宗处置他。岳飞、长子岳云以及爱将张宪最终被处以死刑。
尽管岳家军声势浩大,但为何无人为岳飞出头?原因在于,岳飞始终听从宋高宗的命令,面对皇帝的不公没有反抗。他以为只要表现忠心,就能换来安全,但这一份愚忠反而葬送了自己和整个岳家军。宋高宗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先后撤掉岳家军中忠于岳飞的将领,换上自己的心腹,以防岳飞权势过大。
当岳飞被捕时,跟随他的主要将领早已被调走,幕僚也被遣散,剩下的士兵既无权势也无法决策,自然无法掀起风浪。宋高宗通过各种手段,成功瓦解了这支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的岳家军,使其成为空壳。
岳飞一心为国为皇帝尽忠,却不懂得为自己留后路,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他的忠诚在民间是英雄,在皇帝眼中却成了威胁。秦桧提醒宋高宗岳飞功高震主,皇帝便下定决心杀掉他,连韩世忠等人也被夺兵权,但韩世忠懂得自保,才幸免于难。
直到宋孝宗继位,才为岳飞平反,迁坟、追封鄂王,赐谥号武穆、忠武。岳飞被陷害致死,确实冤枉,但如果他能像韩世忠一样为自己多留一条路,或许结局不会如此悲惨。